本期提示三学期制是高校最近风行的一种做法,一些名牌大学先后推出了“三学期制”甚至“四学期制”。不久前,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潘世墨也透露: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准备,从今年秋季开始,厦大将再次实行三学期制,即“两长一短”学期。这一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厦大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曾实行过三学期制,后因种种原因而取消。如今厦大为何再度推行三学期制?日前,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厦门大学。
第一次实行三学期制中止于“对改革准备不足”
据了解,1986年,为了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针对当时国内大学教学体制比较刚性,学生主动学习比较困难,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厦门大学和全国许多高校一样自上而下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了调整,从1985年―1986年第二学期开始,实行“三学期制”,即将每学年划分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并同时出台了一些课程调整措施。由于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当时厦大的三学期制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据厦大校史资料记载 三学期制增加了选课的自由度,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热情;扩大了学生知识面,促进了跨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使部分师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使许多中青年教师在较高的要求下,得到了锻炼。既然有了效果,为什么没有将“三学期制”坚持下来呢?
记者从一些老教师口中了解到,当时“三学期制”在实行过程中渐渐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教师教学方式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变。尽管许多教师为使课堂生动活泼做了不少探索,但总体上仍然沿用“满堂灌”、“咀嚼碎了再交给学生”的方式,学生自主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和二学期制的传统课堂没太大区别,许多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缺课、逃课现象时有发生。第三学期的课程设置没有从学科的基础着眼,存在太浅、太窄、太庞杂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此外,学校后勤改革没有跟上,教室设备、防暑降温、开水供应、音响设备等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这些是造成厦大实行三学期制最后没有坚持下来的具体原因。”厦大党委书记王豪杰说,“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改革,各级都有着强烈的改革愿望,但对怎么改,改到何种程度,心中还未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尚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加上当时的改革都是各高校各自为战,各显神通,缺乏开放式的改革思维,这不仅是厦大也是当时全国各地许多高校,被迫又恢复二学期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度选择三学期制有了更好的基础和时机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正是在这种认识下,厦大中止了第一次三学期制。但第一次三学期制的实践,也让厦大看清了要实行这样一种有利于学生更加自主和有效学习的学期制所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厦门大学第二次实行三学期制,与第一次的最大不同在于,这次改革有了更好的基础和时机。”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说。中止第一次三学期制之后,厦大针对办学上存在的不足,在师资力量、后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夯实基础,积极为进行新一轮全面教改做好准备。针对教师的教育方法过于传统,教学思维过于陈旧,厦门大学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力度,让教师在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对国外实行的多学期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而不断更新教育和教学观念。为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厦大还采取“柔性引进”、“智力引进”、“复聘”等灵活的方式,广纳各方贤才。仅近三年时间,厦大共引进了400多位教师,有300多人被聘为教授或副教授,其中采取“双聘”的方式聘任的教授就有30多位,这些教授都是国内各领域的一流专家。目前,厦大1800名专任教师中,有三分之二来自外校,有三分之一有着国外学习进修的经历。
近年来,厦门大学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即通过改革以前单一的专业教学模式,采取拓宽专业口径,淡化学科界限,鼓励文理交叉、理工渗透,允许学生有二次选择专业的权利等措施,为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需要和个人潜能的发挥打下宽厚基础。这项改革使厦大学生专业教育更加坚实,综合能力不断增强,近年厦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
厦大还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后勤改革以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如厦大过去的计算机房、实验室等是按照学生上下课时间开放的,现在,这些设施每天不间断地从上午8点开放到晚上10点等等。
此外,以前的教改,学生总是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现在,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对高质量大学教育的期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大学的工作提出主体的要求,这已成为学期改革的一股强大动力。因此,再度推出三学期制就成为厦门大学的必然选择。
学期改革不是目的,目的是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厦门大学今年秋季实行的三学期制,依次划分为 第一学期从9月12日至次年1月20日,共19周;第二学期从2月19日到6月10日,共16周;第三学期从6月11日到7月20日,共6周。改革后,学生的上课周数没有增加,还是41周,短学期是两个长学期相对缩短空出来的。
厦大对新增加的短学期的定位是 邀请国内外一流学者前来讲学,综合国内、国际教学方法的平台;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技能的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教务处洪艺敏副处长解释说,尽管具体细节尚未全部出台,但是,校方的思路已经明确 短学期不能是长学期的延伸,要让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显现出来,在短学期内学到长学期学不到的东西。短学期也会更方便国内外学者来校讲学。过去,受限于暑假,外校特别是国外的学者无法在这段时间到学校讲学。而如今,厦大可以通过短学期邀请更多外校老师 包括海外著名学者 前来讲课,让学生能接触学科前沿,感受多种教学风格,学会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在短学期中,学校还将为各科学生提供更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将更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得更加紧密。
作为高等教育学专家,厦大教务处处长邬大光教授更注重“学期革命”背后的东西。他说,很多人把高校实行的多学期制称为“学期革命”,其实学期的多少并不是教学改革的根本,它只是一种制度形式的转变,其核心应该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什么在当前许多高校陆续推出多学期制 主要原因是尽管目前教师观念和思维较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飞跃,一些参与国际交流或出国进修过的教师甚至也出现了某些超前的教育思想,但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和学制惯性,许多教师还未从根本上认同教学方式、教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变化,使得大学在原有的制度框架内进行改革较为困难,所以现阶段,许多大学只好通过强制性的制度构建,促进教师整体实现教学思想的转变更新。
要使这项改革达到预期目的,还取决于两个重要环节:一是课程组织;二是教学方式。
据悉,厦大此次短学期课程初步设想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等几大类。课程组织与第一次改革区别在于,以往课程设置带有较强的“超市现象”,当时课程设置深浅不一,内容广而无序,目标和手段也较为模糊;此次改革厦大将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实行“套餐方式”,即学校在调查研究后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出一批具有系统性的课程主题,以主辅修课程组合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一组一组地选择,并以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形式上课。
邬大光还强调,厦大在实行三学期制的同时,还要推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学生自由选专业等制度,给学生更多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最大程度享受到综合性大学蕴含的丰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