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解决“三农”问题

2004-07-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聂华林、杨建国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近些年来,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状况相比,农民增收缓慢。农民增收难不仅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影响到农村的稳定。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这是由我国二元社会、经济

结构所决定的。农业人口比例过高,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发展分隔,农民增收缓慢,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目前,“三农”问题已经影响到城市、影响了国民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瓶颈”。“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研究、开发、推广与生产脱节,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东西部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的不合理负担加重,职业素质教育发展缓慢,人力资源水平低下;农村经济落后,土地产权及其流转制度不健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等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没有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让农民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主体,成为增加收入、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主体,成为切实保障自身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的主体。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农村社会的稳定,中国社会稳定将成为问题,没有稳固的农业基础和巨大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将很难实现。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主体地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只有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才能让农村长治久安。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在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的过程中,要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全面建设小康的高度来统筹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将农村内部结构的调整与推进城市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农村地少人多的现状,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在城市化过程中使部分农民成为城市居民,剩下的农民就有较多的土地来发展农业专业化经营。同时鼓励农民到城市务工就业。对于种粮农民来说,国家要增加投入,帮助农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允许农民在生产环节、流通环节中增加收入。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使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保持人口、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核心是人口增长与生态系统相协调,保护和节约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走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就是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此,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合理协调的城乡关系,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继续保持东部发展活力,重点加大对中西部支持力度,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建设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努力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农民顺应市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处理好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保护工作,保护、节约水资源和耕地,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农村社会,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子;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改革现行的农业管理体制,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储备和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充分利用WTO的四个农业协议,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两个农产品大市场,引导和促进农业发展。

“三农”问题的形成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特点。因此,要创造解决“三农”问题的外部环境,改革制约“三农”问题的体制障碍。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可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改革农中、职中的专业设置,把重点放在农业和乡村工业实用技术上,同时加强农村科技信息与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民仍以农业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情况下,仿照城市职工参保的办法,农民可以把粮食折算成货币参加保障,村集体和国家拿出一部分资金为农民保障。四是缩小“剪刀差”,完善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机制,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动力,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加大对农民的减负力度,加强金融、投资、税收政策向农业和农村的倾斜力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