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还会再来吗?不用任何诠释,中国人大概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而引人思索的是,中日战争结束已经近60年了,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话题?与此相关,中日两个民族是否可以建立起一种共同的历史记忆
作者开场白说:“我是一个中国女兵,我很厌烦日本。我总想不明白,这个国家毫无道理地灭绝中国几千万人,为什么总不承认?”作者的忧虑,正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作者并没有用大量的笔墨来探讨自己的忧虑,相反,通过对她与“老鬼子”盐谷保芳相识、相知、相投的交往经历的描述,原本的忧虑却得到了淡化。盐谷保芳,像他的许多同胞一样,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不可避免地加入到了“鬼子”的行列。他坦言:“我杀过中国人!”毫无疑问,他是中国人民的罪人。然而,作者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她“居然和一个日本鬼子成了朋友!”这种情感的变化,到底是怎样发生的?答案就是,鬼子变成了人。
作者并没有着重描述盐谷保芳忏悔罪恶的思想过程,但对忏悔的结果却做了十分生动的描述。从1985年开始,主人翁即踏上了来华的谢罪之路。迄今为止,他已经怀着忏悔的心情,18次来到中国,在他去年最后一次到中国的时候,已经是一位82岁高龄的老人。在他的牵线下,东京涩谷区与山东泰安结为友好,东京的一所中学与泰安实验学校结为姊妹校。他还多次向山东教育部门捐赠物品,为中国水灾捐款。一个82岁老人,是什么精神推动着他这样做?他自己道出了缘由。他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对中国人犯过罪,我是一个危害了中国社会的人,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赎罪。我没有什么野心,每次都是现身说法,从小事做起,教育我身边的人远离战争……”
人们的忧虑,确因“盐谷们”的作为而缓解。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得出人们所期望的答案,“鬼子还会再来吗?”,仍然是一个没有完结的话题。书中还以大量篇幅,介绍了作者在东京见到的另外一种景象。这就是,“不谢罪的鬼子”仍然存在。作者采访过这样的鬼子,交谈的结果不言而喻,以至于作者被激怒到了这样的程度,全然忘记了自己一惯的矜持,当面斥责为罪行辩护是“放屁”。而我相信,能与作者交谈的这些鬼子,还不能算是最右的一类,也许这正是问题的严重所在。作者还把这些鬼子与盐谷作了对比,她认为:“这些不谢罪的战争亲历者,比起盐谷来,显得没有胆量,最起码,他们不敢直视子孙的眼睛,说出自己犯下的罪行。他们是最有说服力的一群人,但他们对待历史的遮遮掩掩、讳莫如深,让战后出生的几代日本人对侵略历史有着认识上的断层。”由此,已经被淡化了的忧虑,又重新笼罩在作者的心头。“鬼子还会再来吗”?面对这样的命题,我没有在书中找到确切的答案。事实上,作者也没有在更深的理论层面去试图寻找答案。但是,作者在全书的结语里却有这样一段话:“盐谷老鬼子的人生经历,浓缩了中日两个民族一个世纪里的故事。真愿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年轻人都来听听他的经历,愿中日两国今后不再有战争。”我以为,这才是作者写作此书的真正主旨。我由衷企盼,因为有了更多的像盐谷保芳这样的人,中日两个民族最终能够建立起对历史的共同记忆,并以此来实现作者代表的中日两国大多数人的善良愿望,使讨论至今的话题也因此而告结束。
(《鬼子还会再来吗?》刘燕红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