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熠熠生辉

2004-07-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特约记者 李志臣 我有话说

今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成千上万名青少年踏上位于山东威海市的刘公岛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有资料显示,20年间,先后有2000多万人踏上这座书写着中国人民屈辱与悲壮历史的小岛,其中,自全国各地的未成年人就有600多万人。

从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学到什么

位于黄海威海湾内的刘公岛,面积3.15平方公里,因为中国北洋海军在这里成军,中日甲午战争在这里决战。1985年,刘公岛被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中宣部确定甲午战争博物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长期以来,威海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这个基地建设,努力使刘公岛成为对国人、特别是对末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一位曾参与刘公岛开发的人员告诉记者,决定开发刘公岛是在1985年,摆在大家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 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告诉人们些什么 在对甲午战争的历史深入研究,对岛上的文物全面盘点之后,他们深深地感到 1894年的甲午战争,日本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这是中国人永远的耻辱。刘公岛作为这次战争的主战场,作为北洋水师的成军地与覆灭地,是这段屈辱历史的最好见证。“勿忘国耻”,是这个基地对中国人最大的警示;甲午战争中国虽然战败,但在国难当头之时,许多爱国将士义无反顾,慷慨赴死的英雄壮举,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刘公岛作为丁汝昌、邓世昌等英烈的捐躯之地,“勇赴国难”是这个基地对中国人最好的示范。因此,他们确定把“勿忘国耻、勇赴国难”作为刘公岛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深入挖掘岛内丰富的教育资源。

从平面到立体的爱国主义教育

把教育内容与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青少年在旅游中自然地接受教育。为达到这一目的,刘公岛努力改变教育基地单调乏味的形象,在文物收集上求多求全,尽量用丰富的实物代替单调的文字说明。他们派人奔走全国10多个省市,遍访甲午将士故里及其后裔,下大力气,投大本钱,多渠道、多方式征集文物和史料,使馆藏文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增加到现在的近千件,其中有现代一级文物39件,名列山东省首位。1992年,教育基地历经周折、花费70多万元购回的济远舰前主炮,是目前国内外仅存的出水巨型舰炮,成为镇馆之宝。

这个教育基地还在景点的建设上求精求新,把观赏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更加突出,让未成年人具体、深刻的了解、认识历史。基地开始仅有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展厅,现在发展到40多个展厅、10个参观景点、总面积10万多平方米。

坚守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的教育阵地

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是人,没有人光顾的基地就没有存在价值;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特殊的活动场所,如果搞得不伦不类,教育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如何在保证教育效果的前提下,把基地搞活,把人气搞旺,这是基地建设必须很好解决的问题。这几年,刘公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寓教于游,配套建设,注重经营”的路子,不仅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更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