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有两个功能:其一为评价功能,即对考生十多年教育结果进行考评和审查;其二为选拔功能,即为高等教育筛选出合格的人选。高考的逻辑很简单,只有在基础教育中接受了良好训练的学生才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随着不断增长的受教育人口与相当有限的教育资源之间冲突的加剧,高考功能发生转变,高考的选拔功能超
高考成为唯一的标准,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于是,高考异化了,它不再是对基础教育结果的审核,相反,成为了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教师、学生、家长无不在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奢望找出命题的规律。高考模拟题、高考仿真题……学生沉浮于题海之中。
中小学课程改革正是关注学生的困境,希望通过制定新的课程标准以维护学生的权益。然而,正如老师们所担忧的:只要高考没有改变,新课程就难以推行下去。高考依然是教学的焦点所在。为了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保证升学率,教师不得不做两手准备,在讲授新课程的同时不忘加强对学生的考试训练。这种做法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还有部分学校挂羊头卖狗肉,甚至对新课程充耳不闻。可见,只要高考性质不变,教育改革就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
要改变高考的性质,就必须正视高考的评价功能,重新弄清高考的逻辑,使之成为基础教育的监督和测评机制,而不是一味扮演指挥官的角色。换句话说,高考应该贴近实际课程内容,而不是让学校教学迁就高考的要求。随着新课程的启动与深入,高考必须如实地反映新课程标准的变化。2004年高考难度的减低未必不能视为高考向新课程靠拢的一个尝试。
当然,罗马并非一日建成,高考多年来形成的模式并不会轻易就被改变,我们拭目以待高考改革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