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西瑞金出差偶遇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在当地介绍教学经验。适值高考成绩揭晓,得知于老师就是今年高考获得北京市文科第一名和理科并列第二三位学生的语文任课老师,笔者慕名跟随瑞金市的近二百多位中学语文教师,冒着高温湿热天气,在没有空调的阶梯大教室聆听了他的讲座。
在几天的接触当
于老师认为,作为语文教师,不能止于教会学生字、词、句和语法知识,更紧要的是要担当起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这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重境界。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需要薪火永传。语文课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其它任何课程所无法取代的优势。我们的语文课本其实已经收录了许多代表民族文化的经典文章。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望,需要语文教师去努力,下功夫。而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自己的身体力行不可缺失。
在理科班上,不少人不重视语文,甚至有人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其他科目。取得今年高考理科第二名、人大附中理科第一实验班的王珏同学,高一高二时的语文成绩中等偏下,当时觉得语文只要不拉“后腿”就行了,学习态度上也没有什么积极性。于老师接手她们班的高三语文课后,他的教学方式和个性魅力,他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和鼓励,燃起了她对语文课的强烈兴趣,正是这种兴趣之后的学习,也带来她高考理想的成绩。她说:“于老师的课堂总是诗意盎然,无论讲到何处,他脱口吟诵的诗词文章运用得那么自然贴切,不着一点痕迹。年级里的其他老师也喜欢听他的课。”于老师对中国古文、古诗词和毛泽东诗词的博闻强记,让同学们非常惊叹和敬佩。他能背诵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同学们印象中的博识才学如何得来?于老师说他并没有刻意以记忆古文诗词为目标,而是在平时的教学和业余生活中,凭着自己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掌握。
关于第二重境界,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可以开启人的智慧,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善于汲取其中的精华,作为育人的营养。教师要做好向导,善于点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眼智慧之井,关键是靠教师去挖掘、去发现。教师的作用发挥到位了,学生的智慧之泉就会喷涌而出。
在讲授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课时,于老师联系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丰子恺评说其师李叔同的人生三层楼、禅学的人生三重境界思想,又引述了德国的尼采、美国的浦克和纽约时报笔者对代表中国智慧的老子思想高度推崇、评价,把大家的思维发散开去,激发了学生对哲学探索的兴致。
作文要先学做人。现在学生当中,美丑不分、价值观混乱并非极个别现象,逆反的观念和行为被当作时尚,反映在作文中,思想低幼化、内容荒诞化、情感苍白化的倾向也并不鲜见。于老师要求学生,要心中有历史,心中有现实,心中有未来,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热爱生命。多阅读,广涉猎,开阔知识面和思想视野,增加个人积淀。只有目光长远,胸怀天下,才能写出言之有物、有情、有理、有文采,打动人心的鲜活文章。
最后,于老师提出,语文教师要做学生心灵的导师。中学时代,正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现在的中学生,在课业负担、考试成绩、社会竞争和父母期望等种种的压力下,造成了精神紧张,心灵痛苦等问题。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主动进行疏导、指引,让学生做心灵完美,人格健全的人。这是语文教学的第三重境界,也是教育工作者最根本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