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戳破纸糊的典故

2004-07-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荣升 我有话说


――选自《纸糊的典故・陪绑的家谱》,张继合作

中国文化,传承容易,发展较难,创造就更难。说容易,是指后人大多习惯于接受前人的“成说”,古人这样说,他也就

这样说。难,则是指超越前人的文化成果,立一家之言。尽管许多人著述甚丰,但究其内容,多有拾人牙慧之嫌。写了那么多,等于一句也没说,说到底,毛病出在人云亦云,缺少真知灼见上。《纸糊的典故》一书而给人印象最深的特征是:出人意料,妙论迭出。

该书的新颖独到之处是将千百年来广为人知的历史典故,当作活靶子,当作睿智皮鞭下纸糊的“刍狗”来鞭挞、拷问,从而一语中的,一针见血,让读者被传统成说所俘虏的灵魂获得充分的精神自由,感受到健康文化的新鲜阳光。

收入本书的29篇文章,其实就是作者向某些传统成说开战的檄文。其中,有对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团圆戏的揶揄,有对古代隐士真实嘴脸的无情揭露,也有对历代文人逸事的巧妙批判……通观全书,几乎篇篇精彩,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

著书为文,要紧的是有新意。该书写到《后汉书・梁鸿传》“举案齐眉”的典故时,先引用史料原文:“(梁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接着,作者甩出惊人之语:“这叫什么模样?老婆惶恐得不敢仰视,举案齐眉到底是夫妻恩爱,还是长期挨鞭子吓的?一个经典的恩爱姿态居然如此做作、如此屈辱。原以为,举案齐眉是男女双方你敬我让,一查出处,才看见那个战战兢兢、不敢仰视的受气包儿。”(《沉冤的妒妇》)

中国古代的一些文人(也包括许多艺术家),有其天生的弱点,比如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再比如标榜淡泊人生、却觊觎功名富贵……正如张继合在书中写到的:“在功名富贵的诱惑面前,试图保持独立,不当小丑儿,比骆驼穿针眼儿还难――艺术大师也概莫能外。”因为“一向在道德范畴过于挑剔的文人,放不下十年苦读换来的功名。归隐,毋宁死。”尽管史书上列举了不少隐士的大名,但真正的隐士是无人知晓的。隐士一旦闻达青史,大半采取了某种特殊的手段。对此,张继合一针见血地指出:“隐遁只是追逐名利的人累了,就地歇歇脚儿,他们的眼睛望着棋盘,心里惦着印绶;身上斜披着蓑笠,耳朵却监听着社稷。诗词再飘逸,也诠释不出山水过客的真实想法。山再青,月再朗,也挽留不住匆匆复出的脚步……一旦时机成熟,重新得宠的官员们便纷纷抛弃隐士的行头,迫不及待地从故乡的山林跳将出来,绝尘而去,不复顾惜。”(《滑稽的羊裘》)世界上骗人的把戏太多了,堂皇的桂冠下可能藏着一副丑陋的嘴脸,漂亮的言辞中常含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纸糊的东西经不起手指一戳,张继合的手指戳破了这么多“纸糊的典故”,读者由此看到了古代典故的库房里堆满了用纸蒙面的“刍狗”。触及这些需要眼光、需要学识,也需要胆量。这正是本书的过人之处。

另外,《纸糊的典故》取材广博,裁量得当,古今中外,无所不涉。经史子集,稗官野史,且俗且雅,皆入腕底。全书文字流美婉转、意韵丰盈隽永,充分表现出了作者驾驭语言和运用材料的能力。宋人张耒在《贺方回乐府诗序》中说:“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性情之道也。”张继合新著的《纸糊的典故》,虽非“肆口而成”,亦非“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但确是率尔操觚,满心而发,完全当得起是“性情之道”吧。

《纸糊的典故》张继合著中国旅游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