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注行为致灾因素

2004-07-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 张梅颖 我有话说

环保行为逐渐向生活方式层面渗透

最近看一位德国小学生环保记事本上的一周记录:

周一,我为濒临灭绝的灰顶鹤捐了一马克的零花钱;

周二,夜里睡觉忘了关灯,浪费了大量的电,真不应该;

周三,上图画课时连撕了3张白纸,老师说,造纸要消耗木材和大量的水,我感到惭愧;

周四,我发现妈妈只为洗我两件内衣就开动洗衣机,浪费水、电,妈妈接受我的建议,等衣服积多些时洗;

周五,哥哥得知开赛车会排放污染环境的有毒废气,就想出了弥补的办法―――每人每年额外种20棵树;

周六,爸爸去超市购物准备开车去,后来听了我的话改乘公交车,既节约了汽油,又减少了汽车废气的排放;

周日,我丢垃圾时发现没有分类,于是不顾臭味将垃圾分类后才丢入垃圾箱。

看了这篇周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德国是个富庶的国家,水资源也很富足,可是他们的环境教育如此家喻户晓,老幼皆知,连外国留学生也不放过。

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员,自然界拥有人类,而不是“人类拥有大自然”。那种不认自然为母、反以自然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观念,助长了环境灾害中日益严重的人类行为致灾因素。十多年前,1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的活动为环境宝贵的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这一呼吁是对传统错误观念的强力反驳。

在最近十多年里,世界环保运动正发生着一个深刻变化,即环保行为逐渐向生活方式层面渗透。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灾难的祸根,这一观点正成为文明社会的广泛共识。“简单生活”在众多发达国家蔚然成风。

突破环境容量天灾实为人祸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对环境的污染,必然构成对自然秩序的扰动。这种扰动处于环境容量之内,自然灾害尚可说是“天灾”。一旦突破环境容量,天灾实质已是“人祸”。

仔细推究,近几年发展中国家的受灾人数、灾难中死亡人数均高于发达国家20倍以上,造成这一结果的三大原因 地理气候、温室效应、环保滞后,均与人类行为因素有关。

对于“天灾实为人祸”的警觉,四十多年前已引起西方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美国教授卡逊验证了化学药品DDT对环境的污染,1962年环境保护的开山之作《寂静的春天》预演了人类活动破坏生态平衡之后再也没有鸟语虫鸣的灾难景象,唤起了民众的环保意识和政府的高度响应。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美国现代工业文明发端期的负面影响已基本消除,比较健全的环保法规对其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遗憾的是,美国的教训并没有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前车之鉴,很多国家和地区重蹈覆辙,生态失衡,灾难频仍。

身处危机之中却不自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平均每年造成近2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国家财政收入的1/4至1/6。据《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7万平方公里,占到国土面积的38%;沙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已经达到27%,而且呈扩展的态势”。然而更让人忧虑的是,身处危机之中却不自觉。一项涉及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多数人认为环保主要是政府的事,普通民众无所作为。另一项调查中,70%以上的人承认自己的环保常识非常欠缺。92%的人获取环保知识的渠道很有限。很多人不知道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严重贫乏情况。更让人不安的是,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共同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人应该征服自然来谋求幸福”,近一半的人对我国环境状况变化趋势表示乐观,仅有8.3%的人较多参与环保活动。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计划署发表了《第比利斯宣言》和如何开展环境教育的建议书,强调“接受环境教育应该是世界各国每个公民的一项权利”。1994年我国政府批准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后,也安排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建设”为优先项目。如今,这个议程已进行十年,据专家评价,我国目前的相关教育最多勉强达到1977年“第比利斯会议”水平,甚至还处于此前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还远远谈不上。

实施全民、全程、全方位环保教育工程

一面是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体系建立的积极成果,一面是环境问题的持续恶化及引发的灾害日益增多。这种局面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们的环保政策与法律缺少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环保意识和自觉行为的支撑,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带有根本性。因此,要最大程度地减少造成环境灾害的行为因素,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唤起全民的警觉,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为此,我建议 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要列入开展国民环保教育项目。要抓紧实施全民、全程、全方位的环保教育工程。尽快形成全民族的环境危机意识,为推行环保政策、防灾减灾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要改革、完善环保教育内容与模式,重政策、口号,更重素质培养和实践作为;重知识传授,更重价值观念和行为目标的形成;重远大主题,更重生活小事、点滴积累;重宏观描述,更重本土教育。在环保教育中,可提炼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编写各种关于我国环境灾害形势的资料,辅之以通俗易懂的宣传画,通过干部培训、学校教育、社区展览、家庭单元,将我国环境危机牢牢印在全体国民的心里。在学历教育中,将环境与防灾减灾内容列入必考知识。成立环境灾害教育教师协会,重视民间机构的作用,吸收社会力量,将政府力量与民间环保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严格考核GDP增长中的环境成本,将“环境资产增值”工作及其成效作为考核政府行政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追踪监测和记录环境方面的变化情况,把它列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公众在环境问题上的向善向上之心需要启发和引导。保护环境、减少灾害中行为因素之伟力,存在于觉醒了的民众之中。通过切实有效的环境教育,把公众的环境良知激发出来,变成全民性的爱护环境的自觉行为,环境灾害就可望减少,灾害程度就可望减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就可望最大程度地减少因灾害造成的拖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