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典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有精辟的论述。恩格斯就曾明确指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强调艺术典型必须达到形象与环境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邓小平很好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典型观,特别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科学地回答了我
通观小平著作,有关文艺的论述很少,我们不难发现,他对艺术典型有着十分独到、极为深刻的认识。如对于“文革”时期在“三突出”旗号下塑造出的公式化的人物形象,他就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尽管他十分重视文艺的教育功能,反对在典型塑造中消解政治、消解意识形态的错误做法,但同时他又主张文艺创作必须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这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年对“恶劣个性化”的批判如出一辙。
就艺术典型的塑造,小平曾提出过三条基本原则:一是艺术形象必须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富有艺术个性和艺术感染力;二是艺术形象要真实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揭示各种社会关系的本质;三是要表现时代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完全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是对艺术典型理论的科学概括。他强调必须保证文艺创作者的自由,为他们提供“个人创造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同时,他又反复告诫广大文艺工作者,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努力深入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
邓小平首次提出,必须把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显然,这与他对文艺功能的定位是分不开的。他认为,“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他曾多次大声疾呼,必须把全体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可见,他把文艺摆在何等重要的高度来加以审视。在他的心目中,所谓“社会主义新人”既可以是英雄人物,也可以是普通劳动者,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革命理想、高尚情操、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界人物,除了具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品格外,他们更有着普通人的生活习惯、喜怒哀乐。这些典型不是人为的任意拔高,不是“时代单纯的传声筒”。他们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是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审美价值的“这一个”。
当然,小平同志主张应着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并不意味着排斥艺术典型的多样化。他说,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着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审美需求也存在个体的差异。因此,无论英雄人物还是普通人物,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是现代人物还是古代人物,是悲剧人物还是喜剧人物,都应当在文艺作品中得到反映。他强调“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做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通过塑造更多个性鲜明、生动感人的艺术典型,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毋庸置疑,小平的艺术典型观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科学的典型观。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创作之所以能够冲破各种思想阻碍,呈现百花竞放的喜人局面,塑造出那么多栩栩如生、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典型,小平的艺术典型观可谓功不可没。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