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今天正式投入运行。”随着红绸的飘落,“中国北极黄河站”的铜牌在北冰洋的阳光中显得格外耀眼。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落成仪式在北纬78度55分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北极科考基地――新奥尔松举行。
20年前,中国有了第一个南极站;20年后的今天,中国有了第一个北极站。从南极到北极,中国
神秘的南极和北极,天寒地冻,冰雪皑皑,深深地影响着人类居住的蓝色星球。自古以来,地球两极就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继探险时代之后,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在两极建立了众多科学考察站。这些探险和考察活动极大丰富了人类发展的文明史。
中国是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中的后来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极地考察事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分别在南极大陆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南极考察一步步从大陆边缘深入内陆。
北极也在近年走进中国人的视野。1999年和2003年,我国政府组织了两次“雪龙”船北极科学考察,采集了大量数据资料,获得了对北极的直接认识。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在世界极地考察事务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然而,与其他主要极地考察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北极,我国还没有一个固定的立足点,缺乏长期研究的能力。
中国人的目光,再次转向北方。地处北纬78度55分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从二三百年前起,被巴伦支海、格陵兰海和北冰洋包围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就是北极地理大发现的重镇。群岛上的新奥尔松,更是人类进军北极点的出发地之一。16世纪,荷兰探险家发现了这里;之后,无数北极探险家都曾踏足这里;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挪威人、意大利人先后从这里驾驶飞机或飞艇飞跃北极点。进入20世纪后半期,新奥尔松更是成为科学考察的重镇之一。挪威、英国、法国等7个国家先后在这里建立了常年科学考察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签署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为我国在群岛建站创造了可能,这一条约规定,签约国均有权在群岛上进行考察和开发活动。
雪山和海湾目睹了中国来访者的身影。2001年到2003年,中国科学家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几次来到这里考察。几经选择,国家海洋局最终确定了站址。一是因为这里至今少人居住,人类干扰较少,是一个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二是这里是一个国际平台,便于国际交流。
不落的极地阳光里,绛红色的两层小楼显得格外肃穆庄严。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见证人、65岁的武汉大学鄂栋臣教授激动地说 “长城、中山建站以及首次北极科考,加上这次北极建站,中国极地事业的四个里程碑我都赶上了,我相信,中国的极地事业将蒸蒸日上,中国人将越来越走向世界。”
“感谢国家建立这个站,使我们有了新的研究平台。别人虽然比我们早来了,但我们不怕,我们一定会寻找新的突破口,取得新的成果,为人类认识自然做出新的贡献。”科考队员、中国科技大学孙立广教授铿锵有力的话语,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体队员的誓言。
在30米外北极探险先驱阿蒙森头像的“注视”中,中国北极黄河站站长杨惠根说,“建站容易守站难。作为新奥尔松北极科学研究与环境监测‘国际家庭’中的一个新成员,我们将加倍努力,不断创新,加强与各国科学家的合作与交流,以出色的研究成果向祖国和人民汇报。”
共和国国歌奏起,身穿红色科考服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和科考队队员们庄严地致注目礼……(新华社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挪威)7月2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