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胡晖现象”
今年2月份以来,中关村开始热谈一个词,叫“胡晖现象”。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介绍,胡晖是一个归国留学生,2002年6月,在中关村驻美国硅谷办事处的推动下,与另外两个搭档崔彤哲、孙毅一起在中关村创业,以15万美元在中关村国际孵化器里注册了海纳维盛公司,重
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说,当然,“胡晖现象”的内涵绝不这么简单,一方面,这个现象可以看成中关村创业企业中成功的范例,但同时,也看出这模式中潜在的危险。
危险在于两大方面,一是中关村为什么没有能力把胡晖的公司做大做强?二是胡晖的产品为什么在中国受到冷遇?夏颖奇说 “一年前,当胡晖的海纳维盛公司正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时候,我曾经带领调研小组走访公司所在的上地国际孵化园。看到胡晖公司的简陋和艰辛的同时,也为他们为远程医疗技术的突破和完善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所感动。简单朴素的实验室,在开发世界一流的软件,创业时的15万美元早已告罄,工资已停发数月,最基本的日常经费也捉襟见肘。但研发成果的演示却让人叹为观止,即便像我这样的医学外行也可以一眼看出这一定会受到医疗专家的欢迎,因为它能让世界任何一家医院都可以对人体器官进行面对面的立体分析会诊。然而胡晖的产品却面临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定价5万元无人购买,免费提供试用也无人愿意。去年‘非典’期间,胡晖赠送了六套设备给北京的卫生系统,但到今天,这些分配到六家医疗单位的远程医疗系统根本无人使用。但是,当美国威泰尔公司开始向中国的医疗机构以10万到2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这样的系统时,这些医院却动了心。”
范伯元说 “我们准备以‘胡晖现象’为契机,探讨如何解决高新技术企业中的那些瓶颈问题,有很多问题,到了让我们思考的时候了。”
冷漠是发展的死敌
应当说,胡晖是幸运的,去年在公司有将近10个月无法给员工发工资之际,中关村管委会从留学人员创业资金中提供了8万元资助,聊解燃眉之急。但胡晖的遭遇确实折射出,冷漠的态度,僵化的思维,正是高新技术发展的死敌。因冷漠耽误的事业,何止是胡晖一家两家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谈到这本该欣喜的事情时,再三重复的话却是 “但愿我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这是典型的中关村孵‘鸡’,‘蛋’却流往国外的例子。”
海纳维盛主打科研产品,主要是医疗远程图像传播诊断与会诊系统。使用这套系统,医生在电脑前,就可以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患者看病,且显示图像为三维和四维的效果,既可使诊断更加明确,也缩短了诊治时间与距离。而此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远程诊断技术,仅能够达到二维图像的水平。
海纳维盛的副总经理崔彤哲说,由于开发任务过于紧张,公司无法拿出大量时间寻找投资单位。但在产品研发阶段,国外就已有公司闻讯主动寻上门来,对这个产品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显然,海纳维盛在国内并未受到这种关注。在研制阶段,国内基本无人来了解该项产品。“海纳维盛曾想到在国内寻找一些合作伙伴或吸引一些融资,”崔彤哲说,“当时我们希望能够融资到100万美元。但主动找上门来的几家投资商,都觉得这个产品不是特别好懂,市场也不在国内。”为了帮助创业者更好地融到资金、加速产权交易,中关村出台了“三三会”制度,即每个月第三周的星期三下午,选择三个有代表性的技术,轮流在中关村下属的12个留学生创业园中向社会推介。夏颖奇说 “但我注意到,很多创业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都是派出‘小兵’,派出实习生。公司的负责人、合伙人、高级经理什么的,都不出场。这些年轻人有热情,但由于经验欠缺,难免信息失真,自然也不具备‘火眼金睛’――迅速判断出项目的前景和优劣。就更难说有什么‘下一步的工作’了。现在‘海归’企业成功拿到的大额融资,几乎全部来自海外。我真想问一下,我们的那么多家风险投资公司,都干什么去了 ”
留美归国创业的硕士刘昊原说,国内有很多投资人不能明白一些高新产品的价值所在,而且他们在投资时,希望立刻得到利益,看不到眼前的利益就不愿意投资。
“胡晖现象”凸显了我们许多机构思想传统的保守。崔哲彤在国内推广设备时发现,很多医院能明白这项技术的好处,也知道价格并不高,但医院又认为原有的传统技术还能用,而且不认为医院有通过远程治疗再扩大自己发展的必要。
中关村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卫说,一直以来,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被称为难解的“中关村方程”,甚至被认为是“中关村的哥德巴赫猜想”。我们要认真分析解决胡晖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国内在创业环境和相关机制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以实现“技术与资本”的结合,创造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