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千荷实验学校――全国第一所面向贫困生的全免费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这里每个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困难,但他们又拥有共同的幸福 都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照顾。踏着夏日的骄阳,记者走进了“千荷”。
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舟山市郊,一片翠绿的原野中,依山耸立着一
校长辛文华告诉记者,全校共有369个学生,他们或是父母双亡,或是单亲家庭,或是因病、致残、失业、遭灾,其中孤儿35人,无父或无母的292人。入学前,他们都面临着失学的危险。
2001年,一份调查摆在了舟山市主要领导的案头。这一年,该市家庭经济困难的义务教育对象1374人,占全市义务教育对象的1.24%;东极镇义务教育阶段600名学生中,竟有79名学生的父亲被海难夺去生命。义务教育“一个也不能少”!舟山市委市政府决定:不让一个孩子失学,组建一所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学校。
免费学校,费从何来 公办民助,政府社会共同承担。舟山市政府投入1700万元建成了校舍。教育部门抽调优秀教师到“千荷”任教,按照国家教学大纲设置课程。
2002年2月23日,全国第一所义务教育阶段面向贫困生的全免费寄宿制学校开学了,首批256名从小学4年级到初三的贫困学生入学读书,他们的学杂费、书本费、餐费、校服费、住宿费全部免收。
坚持本色教育
辛文华是2003年9月就任“千荷”校长的。上任第一天,她在校园转了一圈,竟拣到4只拖鞋。都是贫困生,为何会沾染浪费的恶习 进一步的调查更使她的心揪紧了 饭菜吃了一半倒掉;馒头啃几口扔掉;橡皮、计数器、笔,甚至校服到处乱丢,没了再要。大锅饭的弊端在这些孩子的生活中显现。
进校门时,学生们一个个又黑又瘦,半年之后,一个个白了,胖了,但也变得娇气了。一些学生不愿做作业,不愿打扫卫生,不愿劳动。太多的爱和太少的爱都会对孩子造成心灵的伤害。辛文华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教会学生吃苦 该校决定,实行本色教育,让学生保持纯朴、勤劳的本色。他们通过学农、学工和自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并对管理进行改革,所有物品定期定量发放,坏了学生自己负责修理;不许剩饭,不许挑食。一次,辛校长在食堂检查时发现半个馒头被扔掉了,马上召开全校大会追查。
学校有块空地,有人提议做花园,辛文华决定划分给班级做菜地,让学生学会劳动。一服装厂淘汰了19台缝纫机给了“千荷”,于是“千荷”有了缝纫兴趣小组,学生用服装厂的下脚料做袖套。让学生学会自己料理生活,洗碗,扫地,洗衣服,整理被褥。学校成立了雕刻、计算机、美术、音乐等兴趣班,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实行近距离激励
“心动超市开张啦!”今年元旦那天,“千荷”的孩子们欣喜若狂,承载过太多苦难的孩子很少有上商店为自己买东西的经历,尤其是用自己努力赚来的钱买东西,一个个孩子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激动。
这个由少先队、团总支、学生会共同创办的超市,是专为学生开设的。在超市消费的不是人民币,而是学分,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学分是可以在学校流通的校币。该校2003年实行学分制,在学生中开展“学做义工,争夺学分”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激励学生努力向上。为此,学校设立了许多榜,生活、品行、做好事、学习成绩、进步、劳动 种地、洗碗、扫地 ,都与学分挂钩。“千荷”把这种做法称作“近距离激励”。
这种激励非常有效。初一的洪圆原来非常贪玩,上课钻桌子底下,三天两头旷课。参加雕刻兴趣小组后,他频频获得学分,他入迷了,坐得住了。王家乐的语文从几分提高到40多分,班主任张玲艳给他加了1学分。他惊讶且兴奋:“考40分也能加分!”于是更努力了。
自己赚来的钱绝对不会乱花。一学生买了一顶帽子,是送给老师的;超市里最大的一副手套被一学生买走,她是送给妈妈的。
学分可贷可借。一个学生想给妈妈买一顶帽子,可是帽子要15个学分,他差2分,于是就先贷款。李飞娜语文考了75分,她借了10分,变成85分。“我一定还!”她激动的小脸涨得通红。她想用好成绩向父母报告。
一个学生期中考试一门功课考了58分,他借了2分,及格了。吕明对生活老师李惠惠充满感激之情,花10个学分买了一顶白色的帽子送她。电脑室一直是学生喜爱的地方,2个学分一小时。没学分进不去。于是最顽皮的学生也努力争学分了。学分制已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好办法。
充满爱心的大家庭
庄迪怯生生地站在记者面前,已经是初中学生了,个子却只有1.4米多。这位一等奖学金获得者,成绩好,懂事。一讲起已经去世的母亲,她哭了。她说她妈妈曾给她写信,要她好好学习,长大当一个医生,攻克癌症,让所有孩子的妈妈身体健康。讲到此,她泣不成声了。妈妈走了,在老师的关心爱护下,庄迪正在走出悲伤的阴影。
在“千荷”,师生感情非常深。六(2)班班主任张玲艳与学生情谊弥笃,今年她的班要毕业了,在最后一堂课毕业赠言时,意识到老师要和自己分别,全班同学全都失声痛哭。
辛文华谈起社会各界对“千荷”的支持,非常激动。她说,社会各界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千荷”,送钱送物,一捡破烂的,病危之时把治病的2000元钱捐给学校,且不留名;九三学社为“千荷”订了刊物;企业家送来了汽车;校门口常常有人偷偷放几条棉被,几床毯子。辛校长感动地说。“没有社会的关爱,就没有‘千荷’!”
沐浴着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感受着社会各界的和煦春风,在“千荷”这个大家庭里,369名不幸的幸运儿正在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