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而言,20世纪是一个寻梦的世纪,是一个试图走出传统走进现代的世纪。无数志士仁人,尤其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实践,终于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达,就是一位卓越的人类社会理想的
由于种种原因,关于李达,学术界研究的并不是很多,故展阅苏志宏教授的专著《李达思想研究》时,便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该书将李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视之为一个历史过程,抓住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重大理论问题,按时间顺序整理成几组有着内在关联的理论专题,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地追溯其所产生的思想资源和时代背景,剖析其中所蕴含的当代价值,凸现出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80多年中的基本逻辑线索,由此构成区别于其他相关著述的最基本的特征。
例如,作者将李达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哲学反思,概括为“‘农业社会主义’与‘国家资本主义’的矛盾”、“一般现代化进程与中国民族现代化进程的矛盾”和“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矛盾”三个相互关联的矛盾结构,分别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历程”、“李达的社会历史观和法学观”、“李达哲学思想的时代性与局限性”上中下三编展开,在“中国现代性”的理论框架中予以详细地论述;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中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党的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等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还对这一历程中所获取的思想和话语资源,哪些是来自前苏联理论界的影响,哪些是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哪些是由于包括像李达这样的理论家的个性特征所致,以及现今哲学教科书中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军对战”模式来解读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其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究竟是什么等重大理论问题,都予以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和言之有据的解答。
作者认为,所谓“现代性”,指的是发生在价值观、经济和政治制度中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场从共同体到社会、从身份到契约、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等等广阔领域中充满活力和开拓精神的社会转型。对于中国,由于其现代化过程起始原因上的“诱发”或“外发”性质,中国现代性一开始就具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中西对立的内在矛盾,从而构成了现代化过程中固有的多元性质。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一个在现代性标尺上显得迟滞落后的古老东方民族,如何在西方强势的压力中寻求、创建自身的现代文明途径,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国现代性梦寻的基本主题。中国的现代性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理论”,或者说是“帝国主义的扩张和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危机的历史展现,构成了中国寻求现代性的历史语境”。在这种情境之中,中国要不要建构、建构一个什么样的现代新文明,在建构过程中如何才能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现代性的种种弊端,成为中国近代以降革命家和思想家不得不深入思考的主要问题,因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构成了各种现代方案的基本立足点。甚至可以说,对现代性的质疑和批判本身构成了中国现代性思想的最基本特征。因此,中国现代思想包含了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中国现代思想及其最为重要的思想家,都是以悖论式的方式展开他们寻求中国现代性的思想努力和社会实践的,是在批判西方现代性中展开的民族现代性的反思。这就是中国现代性注定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宿命,也是李达思想中挥之不去的情结,构成了他思想中的问题意识。
基于此,作者突破已有各种思维定式的束缚,将李达思维视野中出现的相关理论问题,及其相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亦即关于“中国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置之于人类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近代以来国人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文化发展的更为广阔的具体历史语境中予以客观分析,以彰显出其中的历史张力和当代价值。
全书构思缜密,新意迭出,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明睿的洞察力;所涉及的内容、分析的视野、得失的评价乃至结论的得出,大都能发前人所未发,具有创新性。
《李达思想研究》苏志宏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