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何为休闲?怎样休闲?(图)

2004-08-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专栏记者:薄洁萍 本期策划:王保纯 我有话说

缘起五一黄金休闲周热浪才散去不久,学生们又开始放假。自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1999年实施三个长假日以来,整体上感觉,我国公众的闲暇时间是越来越多了。但是许多人时光消逝,却并未充分感受到休闲,

甚至不完全清楚什么是休闲,为什么要休闲,怎样休闲?为此,我们特邀请四位嘉宾来谈谈这些问题。

特邀嘉宾:

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社会
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科学处处长陈迎宪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部长、副研究员沈爱民田松

闲暇时间知多少

记者:前几年曾有西方学者预言: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现阶段,我国公众的休闲时间和休闲状况如何呢?

马惠娣:闲暇时间,即“非劳动时间”,是人们在履行社会职责及各种必要时间支出后,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通常包括:①八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②星期日及节假日,③各种假期(如学生的寒暑假、带薪休假),④退休后的时间。目前,我国公民所拥有的闲暇时间状况是:整体上我国公众普遍享有的国家法定假日全年为114天。其中一些群体的闲暇时间更多,比如学生,全年约140 160天。国家公务员以及外资企业管理人员享有“带薪休假”制度,全年约124天。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全年约有半年闲。退休人员(相当多的企业退休年龄已经提前,一般在50岁左右)绝大多数是赋闲在家。就业结构多元化、工作形式多样化、生活需求多模式化使得“弹性时间工作制”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家庭现代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使人们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也日趋减少。

陈迎宪:的确,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但据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所刚刚完成的“我国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从总体上看,城市居民闲暇时间数量与闲暇活动质量相比,后者是薄弱环节。公众的闲暇活动单调,活动空间有限,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与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精神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2001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37元,其中,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11.2%,速度快于其他支出。另据《中国文化消费现状及趋势报告》的有关调查表明,2000年全国居民人均非基本生活必需品支出1425.33元,占消费支出比重的29.8%,比10年前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23倍,教育消费支出增长20倍,旅游消费支出增长10倍,通讯消费支出增长277倍。

田松:2000年五一节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都挤满了外出休闲的人群,据说有些城市的浴室都成了游人求宿的地方。这个五一节成了一个象征,它既表明人们对休闲的迫切要求,也表明了休闲要求难以满足的现状。求闲而不得闲,这是不少人面临的一个问题。问题来自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某些方面还没有为每个成员的休闲生活做好准备;从个人角度看,不少人还不清楚究竟什么是休闲,为什么要休闲,怎样休闲。因此,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有必要对休闲的意义、休闲的本质等问题进行讨论。

沈爱民:人人都有闲暇之时,包括最忙的人,但未必人人都懂得休闲。许多事例表明,闲暇时间的多少,与精神世界丰富程度也未必成正比。有的人很忙,闲暇时间很少,但精神世界很丰富。反之,有的人有很多可自行支配的时间,却不知如何打发,往往失落怅然。因此,闲暇问题的核心,不在于闲暇时间的数量,而在于休闲的质量。

休闲方式与生命态度相关

记者:那么,究竟怎样理解休闲呢?闲暇时间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惠娣:目前,在我国公众中相当多的人对“闲”的价值缺乏正确认识,有人一说到“闲”就是吃喝玩乐,还有人把“闲”与“闲生是非”、“玩物丧志”相提并论;也有人说“闲”不就是出外旅游、购物吗?等等。产生这些认识误区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缺少应有的休闲教育。实际上,闲暇时间是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闲暇时间利用得好,也能转换为人的某种创造的源泉。闲暇时间,人们可以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探索,由此提升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说,人们有了充裕的休闲时间,就等于享有了充分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兴趣、才能、力量的广阔空间,有了为“思想”提供自由驰骋的天地。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人们可以不再为谋取生活资料而奔波操劳,个人才能在艺术、科学等方面获得发展。以开发人的闲暇时间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即把重心放在个人能力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上,个人的充分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大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吗?因此,闲暇时间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人生存状况、生命质量、精神态度的指示器,是对人驾驭自己生命能力的检验。选择什么样的休闲方式,实际上也是选择什么样的生命态度和生活方式。所以,人力资源的开发含有对闲暇时间的开发。但是,这种从“非劳动时间”中间接地获得社会财富的重要意义还未被许多人所认识。

田松:许多人一提到休闲,就会想到卡拉OK、旅游、桑拿、看电视等等。休闲总是和娱乐有关,但是,休闲不仅仅是娱乐。在现代社会中,工作的范式已经进入到生活的深处,人们会不自觉地用衡量工作的标准比如效率、成就去衡量生活本身。有时,也用这些标准去衡量休闲。当人们把休闲与某些具体的活动联系起来的时候,休闲就非常像是工作了。休闲时间如何利用,这个问题追问下去,就会发现,实际上问的是人生观问题。休闲问题实质是人生问题,人生的价值问题。简而言之,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人生问题并不是人到老年才遇到的。所以怎样休闲,首先是青年人应当考虑的问题。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很多都是在青年时期确定的基调。这些问题在青年时期不解决,积累到退休之后再解决好,已经有点晚了。因而,加强对青少年的休闲教育尤为重要。

沈爱民:休闲与文化有密切关系。人类智慧或者文明是在闲暇中孕育的,其中也包括科学。近年来,科技界在讨论鼓励激发创新的条件时,会提到政策、法律、体制、机制、人才和投入,却鲜有提及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宽松的环境中鼓励科学家的自由探究。瓦特看着开水壶的壶盖愣神的时候,牛顿躺在苹果树下对掉落的苹果“胡思乱想”的时候,蒸汽机车和万有引力定律已经悄俏地走来了。罗森勃吕特在哈佛大学餐厅设立了科学讨论会,使哈佛大学的餐厅不时迸发出“餐桌上的思想火花”,控制论、计算机、博弈论、神经控制论、人工智能的开创者们都曾是在这个餐厅里讨论的常客。据对诺贝尔科学奖金获得者调查结果,他们创造性思维的50%以上得益于发散性的讨论。

休闲与经济紧密相联。有了闲暇干什么,“读书,写作,交往,喝酒,听音乐,旅行”。而读书,写作,需要出版业、传媒业;交往、喝酒,需要服务业、酿酒业、咖啡厅、茶馆、歌舞厅;听音乐,需要音乐厅、乐器制造业、唱片业、音响制造业、声响公司;旅行,需要旅馆业、交通业、旅行社。实际上,每一项休闲活动,都为整个服务业做出直接贡献,都间接推动其他产业。所以,休闲的本质是积极的、科学的和健康的。

创造条件聪明用“闲”

记者: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人们应该怎样用“闲”呢?

陈迎宪:中国毕竟是个发展中国家,对于刚刚实现温饱的多数中国人来说,的确有一个如何更好地利用闲暇时间的问题。比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一个期盼已久的长假之后,人们常常说的一句话是“真累”!这表明,这个假日并没有起到身心放松和调节的作用。因此,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更好地引导人们正确而快乐地休闲,将这样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社会各方面都应该研究思考的一个新课题。最近,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发出通知,要求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并要求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加强陈列设计的学术性、专业性、趣味性、观赏性,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的教育、引导功能。有关主管部门还应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扶持、鼓励各级各类文化艺术产业单位积极开发、提高文化艺术产品的品种、质量,以丰富多样、高水平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外,还要有正确的政策引导、创造条件来研究休闲文化,鼓励文化休闲,这方面,我国各有关方面已经开展了积极的应对研究和探讨。相信在社会科学、艺术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者及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我们的休闲文化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果,人民群众的文化休闲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马惠娣:如何用“闲”,关键不能把“闲”庸俗化、低俗化,也不能把“休闲”当成所谓的资产阶级闲情逸致。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认识到“闲”在人的生命中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十分珍惜“闲暇时间”的合理支配与利用,并把“休闲教育”作为全体国民一门人生的必修课来对待,通过休闲教育获得休闲的“资格”,以使每个人都享有时间去培养个人兴趣,发展多方面的才能。以美国为例,早在二十世纪初期,美国联邦教育局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青少年教育的一条“中心原则”,作为正确树立人生价值观的途径。这个中心原则是: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活动,提升休闲价值、态度和目的的认识。休闲教育的内容也很广泛,包括智力的、肢体的、审美的、心理的、社会经验的;创造性地表达观念、方法、形状、色彩、声音和活动;主动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的经验;野外生活经验;促进健康生活的身体娱乐;培养一种达到小憩、休息和松弛的平衡方法的经验和过程。近些年来,还兴起了通过创造性的休闲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追求与理念,从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角度丰富闲暇时间的内涵与外延,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捐助活动、慈善活动、扶贫济困、社会救助、环保、爱动物、爱植物,鼓励人们把自我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用这样的行为方式营造充满温馨、友善、互助的社会氛围,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与个人财富。

科学家曾对人的这种休闲行为做了科学实验,结果表明:热衷于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人比其他人健康,生活在自然中的人比其他人健康,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健康,经常微笑或歌唱的人比其他人健康,从事志愿者服务的人比其他人健康,积极地享受生活的人比被动地应付生活的人健康,很少收看电视的人比经常收看电视的人健康。聪明地用闲,也是获得健康的重要保障。所以,那些学会了既能享受工作,又能有价值地利用闲暇的人,才会感到生活是一个整体,才会感到生命的价值。“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更属于那些会聪明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