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们的道德世界的关心和研究,可以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其中从理论研究角度进一步弄清道德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尤为重要。本文尝试就道德信仰问题谈一些看法。
道德信仰,从理论逻辑上首先涉及“道德”与“信仰”两个具有自身规定性的范畴,正因如此,人们对“道德信仰”的理解与研究,围绕着“道德
在笔者看来,对于道德信仰的界说和理解,应在思维逻辑上尽可能地把“道德信仰”作为一个内在完整的范畴来考虑。从这样一个视角来看,所谓道德信仰是指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基础,应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道德形成的前提性精神基础;二是指道德的终极向往即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
在哲学史上,康德是从道德活动的精神基础与道德追求的最高目标或最高境界两重意义上规定并展开他的“道德信仰”理论的。在他看来,“至善、幸福、自由”既是一种道德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更是道德活动的本原性的精神基础。而且,正是因为像“至善、幸福、自由”这些道德追求的最高目的和最高境界是尚未“实然”的“应当”目标,所以,必须首先诉诸于信仰,并进而作为道德活动的动机和出发点。
康德的道德哲学启发我们,道德信仰之所以是必要的,在于它以信仰的方式力求解决道德中所谓动机与效果的统一问题。道德哲学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是,道德行为的动机与效果如何统一?在道德行为之前,如何首先确认这种行为的动机?又如何判断和持有这种道德行为的效果与它的始初动机的统一?道德信仰正提供了解决这些难题的路径。它要求我们,在道德行为之前,就应把其追求和期望的“效果”以信仰的方式溶化于道德活动的“动机”之中。这样,贯穿于道德活动中的信仰就成为动机与效果“何以可能统一”的基础。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页)。何以解释?正是通过“道德信仰”这一范畴才可能深刻地解释。是信仰赋予道德以意义;信仰使道德获得“自律”的本性。因此,道德信仰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人类信仰的重大领域,值得我们关注。
道德形成的前提性的精神基础究竟是什么?道德的终极向往即道德的最高目标和境界又该作怎样的理解?我们知道,道德的本质特征有二:第一,它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第二,它是讲人与人关系中的超越性状态的,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应然”,这就决定了对人性与人生的理解与信仰在道德中的独特地位。贺麟先生对此作过最通俗的解释,他说:“对人生和人性的信仰,相信人生之有意义,相信人性之善;对于良心或道德法律的信仰,相信道德法律的效准、权威和尊严。又如相信德福终可合一,相信善人终可战胜恶人,相信公理必能战胜强权等,均属道德信仰”(《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92页)。笔者认为,对“人性”的理解及其相应的态度(信仰)是道德形成的精神基础;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及其相应的态度是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但是,正是对“人性”与“人生意义”人们有相当不同的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信仰也据此产生两种不同的指向:一是世俗的现实生活指向;一是超俗的宗教生活指向。
恩格斯就道德的本质曾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3页)。这就是说,道德观虽然以某种信仰为自己的精神基础,但归根到底,这种信仰是现实生活的内化。因此,无论建立在何种信仰之精神基础上的道德观,都应能从现实生活中最终找到它的根据。进一步说,对于道德信仰中所蕴涵的“人性”、“人生意义”,马克思主义早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基本观点。比如,就道德信仰中“人性的最美好状态”和与此匹配的“社会的最高目标”的理解,马克思就为我们作过清晰的描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世人宣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马克思声明:这样的社会,它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是对人性的彻底的自觉的复归;是人类文化以往全部丰富成果的保存;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直接同一;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定、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我们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当然主张道德信仰的世俗现实生活指向。只有这样,道德信仰才能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自己的道德人格塑造、道德价值定向及道德境界引领等功能。
巡检人类的文化史,把信仰“彼岸化”、把信仰“神”化,似乎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文化惯性。在很多人看来,道德信仰似乎就是宗教信仰。其实,像道德信仰中这种“人性的最美好状态”和与此匹配的“社会的最高目标”,完全来自于人类长期生活实践在精神深处的积淀,这种表达了人类对自身生活的深切关怀和美好期待的“信仰”,并不存在于宗教的虚幻期待之中。人性与人生、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等人类历史之谜的真正解决,对于人的道德来说,是世俗的而绝非是宗教的。正是它构成了现实道德的精神基础,形成了现实的道德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