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今年4月初,在教育部、人事部等六部委发布的紧缺型人才报告中提到,今后几年,全国IT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在百万人左右。这表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IT人才的需求仍将处于紧缺状态。如何探索IT人才培养的全新模
式和方法,培养出大批合格的IT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是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日前,本刊邀请了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教授,东北大学副校长、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博士,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院长温涛博士,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赫冀成 |
刘积仁 |
温涛 |
许多在IT业成功的人不是传统意义的好学生
IT教育与产业界加强合作是一条可取的新路快餐
教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企业制胜的法宝
传统产业在向信息化过渡中需要大批IT人才
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主持人:据有关部门的一项报告预测:2005年,我国软件产业将需要高级人才6万,中级人才28万,初级人才46万,再加上相关行业,全国IT人才的需求将在百万人左右。
赫冀成:我国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加快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将面临巨大压力。
刘积仁:许多传统产业领域现在都在向信息化过渡,这些领域里产品升级换代过程中需要大批IT人才,比如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许多企业在提高竞争力、提高效率的时候,需要IT技术,需要IT人才。
赫冀成:通过IT人才培养,我们辽宁将造就一个新产业,并形成规模,使地区经济更有活力,更能持续发展。
主持人:高校应有什么应对措施?
赫冀成:今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东软信息学院成为东北大学的独立学院。学院构建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生态链”,使得教育与产业、产业与教育得到有机融合。
刘积仁: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将努力成为创新IT教育和高等教育革新的试验田,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贡献。
主持人:东北大学已经设立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什么还要举办东软信息学院?
赫冀成:这是我们探索IT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和方法的尝试。试办独立学院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从效果看,独立学院有利于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快、更好地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刘积仁: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是优质资源的组合,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依托东北大学好的教学传统和教学资源,好的管理模式,而且教师师资优良;另一个是东软集团,好的资金、资源和办学热情,更重要的是带来新的机制与活力。
赫冀成:再就是依托大连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环境优势,这几个资源的有机组合,是很好的结合点。
反思传统IT教育
主持人:大家谈到探索IT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和方法,是不是有别于传统的IT教育?
赫冀成:传统工业技术中,大学的研究往往超前于企业界,但现代信息技术领域却有显著不同。当大学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一些新技术就已经被淘汰,教材滞后、教育滞后,几乎成了今天大学培养IT人才无法跨越的障碍。
主持人:而与产业界加强合作,联手打造全新的IT人才,将是一条十分可取的新路。
赫冀成:对高校,教育与产业互动、产学研相结合并非是新理念,但实际成功的不多。在过去10年间,东北大学培育出了东软集团。今天,东软集团又开始回报教育。我相信,这种由东北大学与东软集团形成的“教育―产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一定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新途径。
刘积仁:学习过程最主要的是理解。我们过去是强行记忆,为了考试。应当鼓励互动、对话式的教学。
赫冀成:重要的不在于课程,而在于学完能不能用。学生如果为应付考试而学,常常是考完了也就忘完了,毕业了也就是白学了。
刘积仁:如果学校教育总是与社会需求脱节,企业再培训的代价太大。东软信息技术学院的学生学的,大量的来自于全球,教材每月甚至每周不停地更新,而教师也是来自于全国甚至全球各地。
温涛:一方面IT人才数量不足,另一方面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大家都希望尽快改观。首先,人才培养缺乏层次性。透视当前高校,几乎每个学校所开课程基本大同小异,教学内容也千篇一律,人才的培养缺乏层次性,这是导致IT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合理的结构应该是,既有培养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人才的学校,也有培养实用型IT人才的学校。其次,重知识而不重实用。长期以来,我们把精力主要放在传授知识上,缺乏把知识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去的能力培养。第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的条件,无法实现互相促进。第四,“象牙塔”式的教育难以应对国际竞争。最常见的是招聘广告,“英语六级、计算机熟练、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等等。可怜的是掩盖不住真正承担国际项目开发的熟练人员严重缺乏。
主持人:传统的教育,学生缺乏主动性,被动接受知识是所有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
刘积仁:教师的传授无法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而学生必须适应教师,最终所有的学生都和老师的思维、观念趋同,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最终往往把学生转变成与师长一脉相承的追随者。
主持人 :高校由于缺乏实践环境,通过纯理论培养出的学生如果没有经过企业培训,是无法从事直接项目开发、管理工作的。
温涛:目前,国际上“快餐教育”大为流行,培训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企业制胜的法宝。技术与知识已不是身份的象征,文凭的价值只是证明拥有者学习过某专业,仅此而已。某种意义上,高校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是“人才毛坯”,需要进一步修炼和雕琢方可成为真正的人才。知识的运用比拥有更重要
赫冀成:我们创办东软信息技术学院的目标,是要改革传统的IT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培养国际化、实用化IT人才的新路。
刘积仁:这是我们在积极探索教育、社会、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尝试,我们将重新打造学生的能力,培养创造社会价值的全新教育体系,在中国IT教育方面办出自己的特色。具体说,第一,我们并不追求学科的广泛性,主要范围在IT以及与IT衍生出的服务相关的领域;第二,我们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希望知识能融合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要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模拟工作场景和工作环境,目标是培养能在市场上找到最好工作,被一流企业聘用的人才。
主持人:按订单培养也许就是为此目的吧?
刘积仁:按订单培养人才是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我们有“阿尔派”班,学生从上学那天起,就是为“阿尔派”定向培养的。
主持人:“教育创造学生价值”这是不是东软信息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
温涛: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价值就是学院价值,教育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一个教育价值体现过程和个人价值不断增值的过程。它形成教育、个体、社会这样一个价值链。许许多多在IT行业成功的人,很多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像比尔・盖茨、杨致远等等大学没有念完就开始创业,他们敢于冲破传统,不看重文凭这种知识形式的表象,更看重的是知识能否创造价值。
刘积仁:这样一批IT时代的创业者,他们的创造能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真正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是否就是为了实现学生获取知识,而不管知识是否对路?沿袭了千年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否依然正确,已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教育理念,目的是想抛砖引玉,以引起全社会和教育专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