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随着会期的进展渐入高潮,中外名校校长的讲演精彩纷呈。与此同时,中外校长们在会上会下的交流中也不断撞出思想火花,记者观察到,他们对开放性办学的思考颇多,开放性办学的理念及其操作方法,是交流的热点之一。
应该说,“开放性”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
跨学科交流依赖开放性
引发这场交流的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教授,他在讲演中提到的该校颇富特色的“主题研究所”,在会后的讨论中引来许多中方校长的咨询。据他介绍,在早稻田,志趣相投的教师可以就他们感兴趣的研究项目跨科系自由组成“主题研究所”。每个所员缴纳相当于1500元人民币的会费后,研究所就可在学校注册成立。同时,研究所也可以邀请社会上或产业界的一些人士加入进来。这些“主题研究所”的研究资金必须由研究所的人自己到企业或是政府去寻找,资金到位后由校方管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归其自身所有,但这些成果必须通过授课的方式回馈给学生。中方校长认为,“主题研究所”在人员组成、资金来源甚至在人员确定上拥有的开放性,很适合目前跨学科交流的趋势,有利于一些新型的交叉学科的建设。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伯林格教授的见解也让我们认识到开放性办学在大学学科建设中的灵魂作用。他在演讲中以艾滋病的研究举例,在他们学校,生化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以及文化方面的专家都在研究艾滋病,虽然他们之间研究的问题非常接近,但却从来没有合作过。事实上,学术界由于学科领域的限制使他们的作用发挥总是有限,而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需要采取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合作方式。
管理体系的开放性值得期待
早稻田大学的教师结构也引起了中方校长的关注。这所学校共有5万名学生,教师4000人,但其中专任教师只有1000人,其他3000人为非全勤教师。如此数目庞大的非全勤教师,中方校长对其如何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颇为担心。但是,听了白井克彦校长的介绍后,一些中方校长对这种模式开始抱有赞同的态度,认为教师体系的这种开放性,对学校的建设是有益处的。
据介绍,早稻田大学的非全勤教师来源主要是三个渠道,外校的专业老师、企业研发人员、有志于教师行业的人员,他们主要参与该校研究生的课程以及外语教学。由于是面对研究生上课,很具挑战性,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提交的课案还要经过教授委员会的批准,因此课程质量是有保证的。但更重要的意义是这些教师来自于各行各业,其对课程和学生的启发性,会有专任教师达不到的效果。
事实上,教师只是大学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在中方大学校长的发言中,记者发现他们对大学管理体系的开放性,尤其是资金吸纳和财务管理的开放性都有很强烈的兴趣。无疑,他们对中国大学在管理上的开放性抱有一种期待。
大学的社会责任要求开放性
伯林格校长在讲演中反思了目前大学的高度专业化,认为这使大学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服务社会的机构,也使大学失去了与公众交流的机会。而要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大学必须要有一个对社会开放的心态。只有在这种心态下,大学才会更积极地去接触社会当中一些未知的领域,才会将自己那些专而精的思想和理论转化成对社会有实际价值和意义的东西。他举埃塞俄比亚的饥饿问题为例,认为类似这样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问题更值得大学去研究,他相信学院的学术能力应该能给几十亿人带来福利和福祉。
与伯林格对专业化的反思相类似,白井克彦认为日本大学与社会也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可以说,这样的隔离影响了大学更好地担当起对社会应该负有的责任。
应当说,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开放性”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但是,正如参与论坛的许多中外大学校长所言,这一理念在大学的未来变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与当今世界所经历的诸多变化相比,大部分中外大学的变化速度并没有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