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作书先做人――访著名书法家邹德忠

2004-08-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和平 我有话说

日前,记者慕名来到“知不知斋”,拜访了著名书法家邹德忠。先生已年逾花甲,气色却很好。初次见面,我便被这位山东籍书法家的质朴、热情感染了。问其斋名由来,他说,“这几个字取自《老子》,意为要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为人、为艺的态度和准则。

邹德忠1938年生于山东烟台

,9岁时随家迁居北京。那时,其父经营的米店挂有匾额,客房里悬有字画,他耳濡目染,从小便喜欢上了书画艺术。他回忆道:“那时街面上的店铺用隶书和篆书写的匾额非常多,那端庄、雍容、一波三折的笔画深深打动了我,心仿佛有感应一样,随着笔画也跳动起来。我后来便开始买些字贴临习,自学起书法。”

“一本字贴就是一个老师,街上的匾额都是我的老师。”邹德忠完全靠自学成才。他临习过颜体、魏碑、二王,而在隶书上用功最多。他从孔宙碑入手,以汉隶为基础,并尝试融入篆书笔意和魏碑结构。每写一个字都要经过反复琢磨、不断拆解、组合选取。比如,他写隶书的“竹”字头借用了篆书的结构,“木”字旁是借鉴了美术体的写法,这在结构上便有了新意。经过多年的探索,邹德忠的书法终于形成了醇厚飘逸、古奥清奇的个人风貌。这种书风的形成得益于他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从文学、历史、哲学、美学包括体育、音乐等多方面汲取营养,这对他体悟、解决书法的用笔、用墨、结体、气韵、情趣等都有借鉴作用。他说:“艺术、科学、宗教等知识是相通的,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文化底蕴越丰厚,其作品的品位和境界越高。”

邹德忠喜欢读书、善于思考,几十年临池从未间断。在2002年中国书协主办的“邹德忠书法艺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认为,邹德忠的书法创作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他能充分调动和利用中国书法丰富的资源,广采博取,综合营构,他对篆、隶、行、草均有涉猎,自成面目。他的隶书雄强中含姿媚,厚重中寓劲秀,用笔丰厚,淋漓酣畅,形成了卓荦不群的“邹家样”。他是传统汉隶全面意义上的继承者,并具有时代创新精神。

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国家机关分会常务副主席,他主编、出版了《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中南海珍藏书法集》、《怀素草书全集》、《邹德忠书法集》等十余种。他任中国书协组联部主任期间,做了大量的发展会员、组织联络工作,其敬业精神受到同事们广泛赞誉。去年春天,邹德忠将自己一百余幅书作和4000余册图书无偿捐赠给家乡,烟台中国文化艺术城为此筹资兴建了《邹德忠书法艺术馆》,将其赠品陈列展示,为弘扬中国书法艺术、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一块精神家园。

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品格,使邹德忠的书风有着一种生机勃勃、稳健清雅的气息。我从中领悟到先立人、后立书的深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邹德忠最喜欢写的字句。我想,这不仅表现出他对社会道德导向的关注,也是他人格的映照。

书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邹德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