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艺术的交流 思想的碰撞

2004-08-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阎申 吕轮超 我有话说

2004年的夏天,中国北京・王府井中学生国际音乐节举行。来自10个国家的17支演出团队与北京市东城区的中学生同台演出;在此期间,另有5个东城区中学的友好校的代表应邀前来观摩音乐节。

为了进一步交流各国艺术教育的成果和经验,组委会举办了中外中学生艺术教育论坛。8月7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

等国家的青少年艺术教育工作者齐聚北京65中,就“艺术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个主题进行研讨,其中有来自8个国家的11位教育工作者以及北京市东城区12所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向论坛递交了23篇论文。

论坛上,英国啼芬男校合唱团领队安德鲁・佩里先生、美国马萨诸塞州牛顿公立学校校监杰佛瑞・M・扬博士以及北京二中校长钮小桦,65中校长李辂等作了发言,分别就“学校艺术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表演艺术和多元智力理论的应用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目标”以及“开发教育资源,拓展美育天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应当说,不同国家在教育传统、教育理念、教育评价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差异,但是,在对青少年进行艺术教育以及如何组织青少年开展艺术实践等方面,又有很多问题成为了共同的关注点,并且引发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从发言中,可以看到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的见解和研究。

由于论坛是此次中国・北京王府井中学生国际音乐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因此,论坛参加者对于各自学校以及国际间有关学术问题的交流,也都与此次参演节目有关。每天晚上的专场演出,既是对一些研究成果的印证,也是对一些认识的拓展。结合论坛的主打论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外对中学生艺术教育有着诸多共识: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一认识的统一源于大家对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的认同。随着中国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也愈加认识到艺术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许多学校已将美育纳入重要的教学安排,一些学校甚至具备了开展美术、音乐、舞蹈等全方位艺术教育的软硬件环境,这应该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的一大进步。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各国都十分重视民族艺术教育。日本岐阜童声合唱团在音乐节开幕式上表演了非常民族化的歌曲,英国绿林高中体育学院管乐队演奏了著名的甲壳虫乐队的作品,还有墨西哥莫雷洛斯合唱团极具墨西哥风情的演唱,北京27中民乐团的《花木兰》、《春到沂河》等,都充分反映了各国对本国、本民族艺术教育的重视。

音乐节期间,作为主办方之一,东城区的教育工作者也得到了许多新的启发。通过音乐节8个专场和开幕式、闭幕式演出,所有参与者获得了对比、借鉴、观察、思考、判断的机会,依托这个多种信息共同作用的、宽松开放的平台,反观我们的艺术教育,得到了诸多启示。

由此,我们还想到了关于校园文化的复兴。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呢?除了前面提到的普及问题之外,也有提高的问题。我们亟待复兴校园文化,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尽情施展才华的空间,这样我们才会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一批批真正才华横溢并能带给我们惊喜和全新享受的艺术中坚。

中国・北京王府井中学生国际音乐节已于8月10日闭幕。音乐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不仅在于不同艺术的交流和教育思想的碰撞,更在于通过这种研讨和交流,不同学校间建立了一种长期的友好合作机制。我们高兴地看到,继北京二中与英国绿林高中体育学院、北京171中与英国圣莫尼卡学校、北京景山学校与韩国现一高中、北京27中与瑞典瓦萨学校成为友好校后,北京五中与加拿大克拉尼中学、北京市东城综合高中与德国索菲赫德维希高级中学、北京一中与澳大利亚瓦格瓦格学校也通过本次音乐节,成为友好校,这对于中外艺术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确实是一个好消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