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赋传统以新的光彩

2004-08-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晶 董希平 我有话说
自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似乎每一个标准的中国人的思想,都有了与生俱来的儒家思想因素,温文尔雅、温柔敦厚逐
渐成为传统中国人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在宋代,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壮语更成为这一境界的最好阐释。反过来,随着其庙堂地位的提高,儒家在先秦原本生动活泼、韵味十足的面目,则在世人眼中逐渐淡化;而两汉崇经,唐人重道,宋人说理这一系列演进过程也似乎使个性化色彩距离作为社会主导思想的儒家越来越远。

其实,儒家思想的主体风貌固然如是,但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影响,却远非这样单调,纵观文学、哲学、美学、艺术诸领域,儒家的影响无所不在,形成“正音”、“正统”;其形式上又随时代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和审美取向,形成一源百川、一身万象的气派。因此,真正儒家思想的面目,应该是蕴涵丰富、魅力无穷的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来观照它,都能够感受到其无穷的魅力。张毅教授新著《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所做的正是正是这样一个工作:从文艺美学入手,梳理儒学演进过程中在文艺美学领域中的影响,分析其思维模式、审美取向、文学思想等一系列因素的嬗变与发展轨迹,由此使儒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儒家文艺美学隐隐成形。

张著大致以时间为经、以文艺美学诸问题为纬,通过对几大板块的论述,试图对两千余年的儒家文艺美学进行勾勒,将此前零散的甚至有些杂乱的儒家关于文艺美学的论述,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论分析而加以系统化、体系化,其中时有新见,多有新人耳目之处,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示了传统儒家的魅力和风采。

书中首论礼乐文明与孔门文艺教化,以孔孟之学为对象,指出礼乐之教、充实之美、中和之纪构成了早期儒家的文艺美学核心,使我们对于这一阶段的认识豁然开朗;次论两汉经学时期的思维模式与善美理念,深入分析了阴阳五行观念和天地之美流行背景下的《春秋》笔法、《诗》无达诂、“美刺”传统、辞赋尚丽等文艺现象,并深入揭示出其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为后人绘出两汉儒家端重面目的另一侧面――崇美尚丽、气象万千的文艺。其三论述唐宋的儒学复兴与文以明道观念,指出随着道统与文统的的形成,文与道相互渗透,渐趋合一,“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的提法是这一现实的集中反映,“气盛言宜”、“不平则鸣”、“为文以神志为主”等一系列文艺审美标准则皆源于此。其四论述宋明新儒家的心性论与文学思想,阐述了心、性、理辩证中的文、道离合,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宇宙人生―心―道―诗文的融贯,这就为明代文艺界“童心”“性灵”盛极一时作出了更深层次的解答。其五论述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文艺观、生命哲学和美学。这一部分以东西文化冲突为背景,论述了面对新的挑战,儒学通过对于西学的吸收以及对于自身传统的扬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形成了新的文艺观,即追求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学,追求与生命和谐的人生艺术,从而达到为人生而艺术的境界。

全书以很大的气魄着眼于两千多年的儒家文艺美学,内容上着重于其美学的生命意义与现代意义,方法上则力求贯通古今中西,将所涉及的命题、范畴、概念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加以分析理解,将理论概括建立在丰富的个案研究基础之上,总结出儒家思想的生机所在与儒家文艺美学发展的内在思路――“天人合一”、“体用一源”到“智的感觉”。

该书的研究对象为传统儒学,但是在切入角度、研究方法等诸方面却兼顾到文艺学、美学、哲学等诸多学科,锁定的主题更是颇有时代气息的文艺美学,就此而言,本书对于儒家的研究、文艺美学的研究是一个贡献。但作为一个个案,该书又提醒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用一种新的眼光,赋予古老学科以新的魅力和光彩,使古老的显学重新成为新时代的显学,这应该是每一位传统学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
张毅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