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部经济崛起的路径选择和发展格局

2004-08-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谭仲池 我有话说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中部地区作为连接东西部的桥梁和纽带,是东西互动、南北合作的支撑点,若中部凹陷,东西必将失衡,中部梗阻,东西必将割裂。加快中部发展,关键是要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并不断放大这种优势,从而实现中部崛起。

一、以高新技术和制造业为

重点,形成中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中部与东部的差距主要是工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工业负有改造经济的使命,它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先进的装备和原材料,是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部六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是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近几年,长沙在区域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发挥方面,首选突破口就是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2003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803.51亿元,增长21.35%,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9.7%;实现财政收入102亿元,增长32.5%,工业贡献达60%以上。长沙在全国43个中心城市 含直辖市 中规模工业资金利税率居第一位。事实说明,发挥工业经济优势是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是加大技术改造,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产品是支撑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中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是加速中部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要加强中部在全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地位,加大对电力、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等行业的投入。要着力改造有一定基础的装备工业。特别是一些老工业基地已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更要下大力加强技术改造,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特色轻加工工业,尤其在纺织、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提高这些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变向东部沿海输出粗加工产品的现象。二是加快结构调整,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工业比重大,国有工业比重高是中部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发展必须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步伐,重点支持具有优势的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武汉、长沙、太原、郑州、合肥、南昌等大城市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选择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领域,优先发展一批产业化前景明朗、具有市场潜力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要充分利用开发区的集聚作用,通过开发区吸引一批附加值高的科技项目。三是加速技术应用,突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发挥中部地区的科技优势,加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工业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二、以壮大县域经济规模为龙头,形成中部经济核心增长力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层次,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结合部。中部地区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加快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因此,加快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是促进中部经济崛起的最为强劲的动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走有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路子。一是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部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8.9%。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要依靠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要适应市场抓调整,不断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优质化和多样化需求,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市场占有率。要突出特色抓调整,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围绕加工抓调整,建好基地,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建设好一批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切实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套产业链,发挥农业企业的自身辐射作用。三是激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能单纯地依靠数量增长,外延扩张,要注重内涵式发展。要积极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经营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适销率。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应允许其存在和发展。要加强对展农村二、三产业的服务和引导,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要创造平等竞争环境。

三、以构建中部城市群为重点,形成中部经济核心增长带

中部地区要发展,不能坐等东部的带动效应和西部的顶托效应,要选择并培育中部的“发展极”,以提高投资效率和发展速度。中部地区的“发展极”就是发挥中部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构建沿京广线的纵向城市群,沿长江的横向城市群。依靠两大城市群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主动承接和参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塘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大改造,扩大中部地区对西部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形成中部新的经济增长带。一是建设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湖北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圈;河南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平顶山等9个省辖市在内的中原城市群;江西以南昌为中心,发挥南昌省会城市的主导作用,以京九铁路、浙赣铁路为发展主轴线,形成江西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湖南以长沙为中心,构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安徽以合肥、芜湖为中心的带状都市圈,山西以太原为中心,包括大同、临汾、晋城等重点城市的大字形经济带。通过这些城市圈的建设,使之成为中部经济腾飞的增长极。二是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中部地区发展小城镇要选择经济起点较高、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的县城所在地为重点,集中力量发展和扶持主导产业,特别是在与农业关联度较高的农产品加工中发挥优势,走工业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增强其辐射扩散能力。通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互动发展体系,加快要素的流动,促进劳动力的转移。三是大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必然对农村和周边城市起到幅射和带动作用,也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还能降低工业成本和提高生活质量,能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近三年长沙投入城市建设260亿元,着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重点工程80多个项目,拓展城区70平方公里,新增城市道路215公里,城市供水能力达137万吨/日,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10.3标台,燃气达94.6%。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还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长沙实现GDP928.22亿元,增速14%,城市竞争力由1998年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19位提升到2003年省会城市第9位。

四、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形成中部经济的核心增长源

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服务业,是中部经济崛起的源泉和动力。一是要构建合理的商贸流通体系。中部地区独特的区位和交通,对发展现代服务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关键是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流通优势,使中部成为东部资本、技术向内陆转移的主要承接地,西部产品向东部输送的中转站。打破区域壁垒,构建中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一体化规划,构建中部地区的物流圈。充分利用中部地区现有的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基础,并不断完善其功能,建设一批功能全,辐射广的物流中转基地,使之成为连接东西货物流通的重要中转地。二是要做大做强中部区域文化旅游产业。中部六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20座。关键是要充分挖掘中部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使无形的文化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加强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规划,充分展示出各自特有的文化内涵,做到定位要准,品位要高,特色要亮。要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力度,防止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破坏和开发过度。在旅游开发时始终树立文化先导的意识,把文化注入到旅游之中,使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三是要打造中部文化旅游品牌。中部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文化旅游产业却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地区,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文化旅游品牌。要树立市场意识,统一规划,充分运用市场化动作手段,高起点地搞好旅游景点的开发和配套设施及其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旅游业的经营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要加大宣传力度和营销力度,塑造特色和品牌,重点打造好中部地区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生态旅游品牌、革命历史旅游品牌。

(作者为长沙市人民政府市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