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微机房里,看着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各种数据,大田里哪块土壤水分多少,缺什么肥,浇水施肥情况怎样,全都一目了然。
这不是描绘在书本上的东西,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29团广袤的田野里,这正成为职工们种田的一种方式。这一切均缘于发展精准农业带来的好处。
从漫灌到滴灌再到微机
控制
来到29团5连时,正赶上魏方新忙着给自家承包的150亩棉田浇水施肥。只见他钻进田头一间房屋内,打开一台计算机,轻点鼠标后,屏幕上就显示出这块田土壤、水分、肥力的各种数据了。又见他在计算机上按了按,屋外的抽水机开始了工作,他忙着往一口大桶里倒肥料。
“我这是在给田浇水施肥呢。计算机上显示,这块地不仅缺水,还缺些钾肥,我就按显示的数据施些肥。”魏方新边说边干着活,一点也看不出他是个种了几百亩地的农工。再看看正在浇水施肥的棉花地,看不到一点水的痕迹,更别说施肥了。
见记者眼中迷茫的眼神,魏方新连忙介绍说,这是他们连队今年刚刚推行的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全封闭常压滴灌和微机平衡施肥专家系统。水和肥全都浇到棉花的根部了,所以田里看不到水和痕迹。“过去一个人最多管理三十多亩地,现在靠这种技术,一个人不仅能管近百亩地,最主要的是提高了生产率,节约了水和肥料,降低了生产成本,一升两降,农工的收入自然提高了许多。”
站在一旁的29团纪检委书记路廷山笑着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是几个人浇一块田的水,一浇就是一天一夜,累人不说,光在地里来回跑就让人受不了。九十年代团里搞了滴灌技术,一块150亩的棉花地,浇一次水要2个人拧56个阀门。现在则是坐在房里点鼠标,真是天翻地覆的改变呀。”
从飞播到测报再到机器采棉
由于季节不对,看到的水稻田已是青绿一片,郁郁葱葱。同行的团生产科科长金宝福指着水稻田说:“这全是飞机播种的。”
看到我们惊讶的目光,金科长自豪地介绍说:当年这里是被前苏联专家判了死刑的地方,他们认为这里不仅不能种庄稼,还不适应人类居住。但兵团人就是不信邪,他们土法上马,挖排碱渠,整条块田,硬是在这片土地上种出了庄稼。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又试种水稻成功。早在七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了飞机播种水稻、防治病虫害了。
一块地头的小屋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据介绍这是专为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建设的专家系统。地里安装了探头,发现有病虫害,立即向总部电脑报告,一场歼灭战就此打响。不起眼的小屋竟藏有如此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实在让人惊讶。
据一份资料显示,仅节水灌溉一项技术的实施,29团每年就比过去节约水资源40%以上,提高肥效利用率70%以上。各项先进技术的应用,让29团的棉花去年一举突破单产130公斤大关,今年有望再提高30公斤左右。
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学习转型
为适应现代精准农业的生产需要,29团可谓是下了一番苦功夫,单说为了转变农工的思想观念,他们就没少下功夫。据路廷山书记介绍,当这些过去从未听过,从未闻过的先进生产技术进入到团场后,农工们先是惊喜,后是茫然,为此他们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
平整土地用了激光平地技术,150亩的大条田高低不超过3厘米。农工看了惊喜,却不会使用,怎么办?学习。
种子使用了包衣技术,播种使用了精确播种技术,提高了发芽率,又节约了种子。农工看了高兴,却不知怎么办?学习。
日常田间管理,收获时的全自动机械收割,农工看了喜悦,却不知怎么应用,怎么办?学习。
正是依靠这种学习再学习的劲头,29团攻下了实施精准农业的大关。用他们的话说:我们一年把能用的时间全用上了,让农工进教室进田头,每年培训人员都在1500人次以上。农工自己也说:我们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下田的时间还多,这与过去的农民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