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投资盲目扩张等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国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标本兼治,深化改革,注意解决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体制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去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原则和任务,对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被提到重要位置。针对在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努力转变发展观念,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进一步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围绕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各地区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其中国务院第三批取消和调整495项行政审批项目,行政审批过多、过滥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从去年开始的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到上半年基本完成,政府机构进一步精简,权责进一步统一。
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的机制进一步确立。党中央、国务院发布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三农”问题的第6个“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9个方面22条“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各部门、各地区出台多项配套政策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据测算,今年全国因取消农业特产税、实施农业税减免将减轻农民负担约300亿元。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格局基本确立。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政策和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
金融财税投资等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在金融领域,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和再贷款浮息制度,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功能进一步显现,积极发展直接融资,设立中小企业板块,我国最大的农业经济作物棉花进入期货市场;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进展顺利,支农资金实力明显增强;央行及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合作有序的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金融法制建设步伐加快。从财税体制看,出口退税机制改革进展顺利,上半年已基本还清历年遗留的出口退税款近2000亿元,并确保了“新账不欠”;研究制定东北老工业基地8个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的改革试点方案。在投资体制方面,经过多年的酝酿,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新一轮投资体制改革已于最近出台实施。
权威部门认为,金融财税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健全了宏观调控的制度保障,丰富了宏观调控的手段,促使宏观调控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更加及时、灵活和有效,新形势下调控的体制联动效应已经初步形成。
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步伐加快。按照“有进有退”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国有经济战线分布面过宽、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比重显著下降,国有资本进一步向石油、石化、电力、冶金、铁路、兵器、船舶与航空等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在全面推进股份制公司制改革的同时,以改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为重点的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相互参股、融合的力度不断增强,混合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继续完善。截至6月末,全国31个省份均组建省级国资监管机构。上半年,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615亿元,同比增长42.6%。除此以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也取得积极进展,社会领域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
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继续完善,开放面进一步拓宽,开放水平稳步提高。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走出去”均实现持续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开放步伐加快。多双边经贸关系及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进展顺利。
上半年各项改革呈现出鲜明特点 改革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展开;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明显增强;改革更加注重深层社会矛盾和复杂利益关系的调整;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这些也是今后在推进改革中必须努力把握的原则。(新华社8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