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万事民为先

2004-08-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 刘伟 我有话说

作为新时期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同志用其毕生心血和贡献,诠释了新时期共产党人、领导干部应有的政绩观。其内涵十分丰富,核心就是他所说的“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爱民、为民、亲民、富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郑培民政绩观的鲜明特征。

爱民,是郑培民政绩观的逻辑起点和精神动

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创造政绩”

政绩是领导者施政行为及其绩效的客观反映,也必然反映出领导者的感情趋向。对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热爱,从根本上支配着郑培民的从政行为。郑培民经常说:“对群众是要讲感情的”。他担任领导职务20多年,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永恒不变的情结,始终是老百姓的“好朋友”、“好兄长”。他从湘潭市委书记调任贫困的湘西自治州州委书记时,在日记中写到:“为了湘西人民的幸福,吃苦也心甘”。不论是担任市、州委书记还是当了省委领导,他都始终保持与普通群众的平等关系,有很多平民朋友。他对人民群众的爱,不是挂在口头上,不是政治作秀,而是铭刻在头脑中,体现在行动上,成为他干好工作的强大动力。

为民,是郑培民政绩观的目标取向和价值追求,从根本上回答了“为谁创造政绩”

政绩是权力运用的结果。怎样对待权力和地位,决定着为谁创造政绩和创造什么样的政绩。郑培民说:“一个党员领导干部为人民办了实事、好事,在工作中创出政绩,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赞扬和拥护。”他从一名基层干部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工作过很多地方,做了很多工作,其目标指向始终是围绕着人民群众的利益。他的从政实践,鲜明地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

亲民,是郑培民政绩观的实践方法和实现途径,从根本上回答了“怎样创造政绩”

领导者的政绩从何而来?郑培民同志的实践告诉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带领群众真抓实干,是创造政绩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他担任领导干部20多年,树立了良好的亲民形象。郑培民的亲民作风,就是坚持不懈地深入群众,真心实意地联系群众,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他始终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为当好领导干部的基本功。他经常是一顶草帽、一双雨靴,进工厂、下农村,穿山路、住苗寨,跑遍了全州218个乡村,住过30多个乡镇,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商扶贫攻坚大计。郑培民的亲民作风,就是善于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实行科学决策的作风。

富民,是郑培民政绩观的终极目的和检验标准,从根本上回答了“创造什么样的政绩”

郑培民说:“真正的政绩,要使人民得到实惠,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使群众认可”。在湘西工作2年多,自治州的贫困人口从80万下降到了30余万,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对此,他“感受到了做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体会了做一个共产党员的价值”。“利在一己勿谋,利在天下则谋;利在一时勿谋,利在万世则谋”。富民,是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具有的政治立场、思想境界、感情寄托和工作标准。

郑培民政绩观的4个支点,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爱民,为其提供了精神动力,是为民、亲民、富民的基础;为民,是其价值所趋、目标所向;亲民,是其基本手段和实现途径;富民,是其必然归宿和检验尺度。四个方面有机联系,构成郑培民政绩观的基本框架。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郑培民所有工作和行动的总指针;“万事民为先”则是贯穿郑培民政绩观的一条主线,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风貌。

郑培民的政绩观既具有典型的示范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和实践郑培民的政绩观,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群众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