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灾难后为什么要进行心理社会干预

2004-08-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医师 王阳 我有话说

《医药与健康》版编辑:上期专家介绍了国内外心理危机干预现状,能否请专家继续解读进行心理社会干预的必要性?谢谢!
一读者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不愿意“一帆风顺、平平安安”,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微薄的收入、拥挤的交通、狭小的住房、孤单的旅程……这些种种的不如意和欢声笑语一样,与我们如影随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正是我们社会生活的常态。然而生活中还隐伏着另一类非常态的苦难,“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们称之为“灾难”(Disaster)!不仅龙卷风、洪涝、地震、传染病流行是灾难,飞机失事、沉船、火灾、工业毒物泄漏、绑架、凶杀、强奸、虐待、战争更是灾难。全世界的灾难此起彼伏:根据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统计:1967年至1991年间,全球报灾7766起,导致70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3万亿美元。由于地球地质活动活跃性增加、世界人口膨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许多不合理的开发自然的行为、国际和局部地区社会矛盾与冲突增加等原因,各种灾难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正逐步加重。我国由于地域广阔、气候地形多样、人口众多、城市拥挤、乡村落后,故而是灾难的多发国家。自公元前20世纪到前18世纪,我国几乎无年不灾;有史以来,世界上几次死亡超过20万人的大地震都在中国;近千年以来,我国死亡10万人以上的大灾共有14次之多,其中近一半是超过100万人死亡的巨大灾难。解放后记载显示,每年因各种灾难波及受灾人口2亿人,年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

灾难一旦发生,大到整个社会、小到受灾个人和家庭,不仅经济承受能力受到严峻的挑战,而且心理承受能力、社会的安定局面都将受到考验。传统上当公共性灾难发生时,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救灾预案:民政部门组织调集大量物资运抵受灾地区,武装部门出动大批军人会同其他人员立即进行灾民的搜救,卫生防疫部门派出医疗队救死扶伤并开展防疫工作,公安部门保障灾区的社会治安……但灾民受惊吓的心理和丧失亲人和财产的悲恸却少有专业的和科学的关怀。

比如在一次突发的大厦火灾中,大量的人们互相拥挤践踏,一些人四处乱跑、慌不择路以至坠楼身亡;许多脱离危险的人们不吃不喝、神情恍惚;丧失亲人的幸存者悲痛欲绝,一些人激动不安、谩骂指责,把怒气直指前来救援的工作人员,甚至静坐示威;一些搜救人员拒绝休息和饮食,连续作战已近耗竭状态;附近的许多居民彻夜不眠、提心吊胆、各种谣言开始四处散播……年逾半百的张老师的爱子不幸去世,老俩口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再也没了笑容,整天闭门不出,天一擦黑就早早熄了灯。事隔2年了,两位老人不仅搬了家,杜绝了一切娱乐活动和社会交往,而且不敢看到任何火灾的报道,不能进拥挤的大厦购物,儿子面目全非的惨状还会突然浮现在眼前而使老两口经常默默流泪……这就是灾难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这种心理震荡在许多人心头将持续地存在,久久难以消除。

如果在救灾同时能有一支心理社会干预的队伍及时地为受灾者提供心理救援,将会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化解悲伤、分担忧愁、增强他们的承受能力,预防或减少灾后长久的心灵创伤;减少消极破坏性的行为和它带来的继发的伤害,帮助救援者稳定局面;促进救灾人员的心理恢复,使救灾者更富有成效的投入救援工作。

SARS期间应某医院邀请,笔者随同一些专家参与了对隔离病房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干预普遍降低了一线人员的紧张焦虑水平,增进了信任、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有效的提高了战斗力。据一位来自土耳其的国际心理干预专家介绍,一次发生于印度的自然灾难后,一个女童的全家被彻底吞噬,只有她一人幸存,女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由不吃不喝、不说不动,到逐渐一步步的恢复生活,终于重新上学,都是在这位专家的全身心地帮助下获得的奇迹。看着女童心理恢复健康后照片上灿烂的笑容,谁能想象不久前她刚刚失去了所有的亲人!灾难过后,生者的心灵和躯体一样会疼痛,一样需要抚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