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部科普图书,名叫《寂静的春天》。她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当时美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政府的公共政策中还没有关于“环境”的条款。因此,《寂静的春天》一
发展观问题的来龙去脉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多年的时间里,在世界各国致力于战后重建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也引发了生态恶化、能源短缺、失业人口剧增、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动乱频仍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还是在经济发展中可以避免的现象?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先后形成了以下发展观。
(一)发展=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二)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发展观。(三)发展=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观。(四)发展=以人为中心+社会综合发展的发展观。
从近50年来国外发展观演变的轨迹可以看出,人类对发展观的认识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起来考虑。但是,由于受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影响和制约,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缺陷。2003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20世纪90年代全球有54个国家人均收入下降,更有21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标下跌。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缺乏经验,我国在发展观问题上也曾经走过弯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党越来越重视发展观问题,邓小平、江泽民同志都曾明确提出过不少重要的观点。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发展必须是协调的。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三,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要注意人类当前的利益,也要注意人类未来的利益。要改变那些只管建设、不管保护,滥开发、不治理,只顾眼前的增长、缺乏长远的打算,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的错误做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四,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子孙后代。要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务必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首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解决好这个本质问题,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这个新思路是什么?从大的方面来看,就是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同时,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显而易见,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的新思路。
其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这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它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缩小这个差距的任务还很繁重。人多、不发达,这是中国的两大国情。中国有近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目前,我国农村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才能动员更多的资源,投向低收入的群体,投向农村和农业,投向落后的地区,投向社会公共事业,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按现行汇率计算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6位。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短期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大量存在。解决这些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