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突出“五大统筹” 整合城乡资源

2004-08-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蔺惠民 我有话说

名列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江苏省江阴市,北枕长江,南临太湖,总面积987.5平方公里,人口116.7万。改革开放以来,该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各个领域均取得了辉煌成就。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08亿元,财政收入68.6亿元,连续四年名列全省县级市第一。

统筹城乡规划布局

近年来,

江阴市以“农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为发展方向,加速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科教文卫事业一体化,已基本形成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

江阴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筹整合城乡各种资源,从去年开始,大力整合经济开发区和各镇工业集中区,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新格局。与此同时,江阴积极推进区域统筹,不断加快强镇并弱镇、富村带穷村的步伐。如华士镇华西村先后与周边14个行政村合并,组合成大华西村,面积扩展到26平方公里,加上外来人口近5万人。如今,江阴市有4个镇年工商销售超过百亿元。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在加快发展城区经济的同时,江阴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他们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的发展优势,依托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种养基地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优化发展布局、强化扶持政策和机制,使农产品产销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农产品交易市场日趋完善。

江阴市是我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之一,工业经济是该市的主体经济。江阴以沿江经济开发为龙头,以外向带动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坚持走高质量、高效益、集约化、节约型的工业发展之路,努力加快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的集聚和壮大,从而使全市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

统筹城乡就业保障

近年来,江阴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打破城乡壁垒,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农民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扫除了许多制度性障碍。从去年开始,江阴市在各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所,形成了全市统一,融就业登记、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就业管理为一体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积极推进城乡无差别就业。2001年,该市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农村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制度。农民每人每年交10元钱,住院看病最高可结报6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大病住院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已达99.2%。早在1997年江阴就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人均年收入低于1800元的农村人口发给最低生活保障金。

统筹城乡环境资源保护

近年江阴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同时,在统筹城乡环境资源保护方面成绩斐然。该市分三批关闭了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化工、造纸、印染企业,同时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对污染环境的项目一律不招。江阴境内分布着30多座大小山丘,经过几十年的开采,自然山体已受到严重破坏。截至今年6月8日,全市开山采石已全部停止,累计关闭矿区企业92家。江阴自1994年建成江苏省首批国家卫生城市以来,按照“把爱国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在全市农村取缔露天粪坑,新建大三格化粪池、垃圾箱,使农村卫生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市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如今,该市城乡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大的社会事业投入是教育。1998年以来,该市共投入4亿元,用于新建扩建医疗用房和购置更新诊疗设备,形成了较完善的市、镇、村(社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格。近三年,江阴共投资11.3亿元,用于对境内147公里干线公路的建设。今年年底前所有农村公路均将达到四级以上标准。该市实施的乡镇供水工程使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近几年来,全市已改造危险农桥400多座,还对全长52公里的长江江港进行了达标建设,工程投资达1.54亿元。

江阴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调整发展思路,与时俱进,坚持发展不动摇。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他们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一个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江阴,正在富民强市奔小康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