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莲广东番禺人,著名舞蹈艺术家。创作、编导、主演的《鱼美人》、《牡丹亭》、《繁漪》、《红楼梦》等舞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年过六旬依然活跃在舞台上,被
誉为“东方舞蹈女神”。现为中国舞协副主席。
一生寻梦舞台。
12岁时,以床当舞台,用床单当大幕。她一人独舞。
62岁时,舞台是舞台,大幕是大幕。身后还有她的一群学生。
50年的狂舞,并不是谁都能坚持;年过六旬,站在舞台上的屈指可数。陈爱莲说:“我喜欢舞台上的感觉。”
儿时最深的记忆,是观看电影《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出神入化的表演,台下的寂静――让她有了神圣感。她有了梦想,要成为中国的乌兰诺娃。
梦想盛在12岁小女孩的心中,蠢蠢欲动:早晨五点,她就起床练功,不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1959年,她主演了舞剧《鱼美人》,一举成名,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舞蹈家。《春江花月夜》、《蛇舞》、《鱼舞》……一部部作品,让人们记住了她:手持鹅毛羽扇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留在大家心中。
生活总会有波澜。“文革”时,她当起了农民,扛起锄头种起了地。踩惯了舞台的足尖,踩在田间的泥土上,很不是滋味。一天劳作之后,疲惫之极。但她心里仍有一个单纯的想法:回城后要用舞蹈为人民服务。于是,与别人不同,她每天都要沉浸在自己的舞蹈世界中,在床头、地头、操场练功――脱不掉的红舞鞋在那个年代,依然是她的梦想。
“文革”后,她演的第一部作品《文成公主》获文化部一等奖,还创作、编导了舞剧《牡丹亭》。1980年,她举办了新中国建立以来首次个人专场舞蹈晚会,在清风明月之下,在刀剑鸣镝之中,有奴隶的挣扎,有仙子的端庄,有少女的忧怨……她身手不凡,成功地演绎了古今中外十个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也许,在别人看来,该得到的她都得到了。她,还期望什么?
时间在足尖滑过。生活的内容依然是创作、编排、舞蹈。转眼之间,人已年过40岁。她,还能做些什么?
1989年,文化部进行文艺体制改革,心高气盛的她毅然组织起20多人的“陈爱莲艺术团”――这是文化部有史以来批准的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民营舞蹈团。当然,这也是一个大胆的决定。自此,她要考虑的不再仅仅是她自己了,那么多人的生活都需要她的筹划。惟一的办法就是走下去找市场:城市、农村,你在地图上找不着的地儿,她们都去了。一场一场地演出,忙得不亦乐乎,同时也有了不错的经济收入。在她看来,舞蹈并不是只有在正式舞台上才有生命力,在广大民众中间,甚至在舞厅,也有它成长的土地。这种想法、做法,在当时并没有被多少人所理解,每每从外地被叫回北京开会,她常常是独自一人,无人可语。孤独在那些年刺痛着她,也激励着她。
“我不想坐在那儿,等别人喂,或者一年一年地喊下去,喊到老。我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如果不是那些折腾,我现在早也‘死’掉了。”跳舞的人都知道,没有舞台,艺术生命也就完结了。
在爱莲舞蹈学校,当我面对面与她交流的时候,陈老师告诉我,“我很幸运,因为我有自己的舞台――自己创办的爱莲舞蹈学校,这足以令其他演员羡慕不已。”同时,她也为她的学员们创造了一个舞台,看到孩子们在舞台上成长起来,与她们一同跳舞,她觉得,生活的天地真宽广。
“你看她那个倒踢金冠,年轻人有的还达不到。而她的弹跳力、爆发力真是年轻,表演也纯真得很……”著名舞蹈家贾作光情不自禁赞誉起年过六旬的她。“我看现在有些年轻人,技术真好,就是没有魂,表演不打动人。你看人家陈爱莲,演出一开始就把你抓住了。”2002年,陈爱莲舞蹈艺术50周年展演,新编排了舞蹈诗《时光》,并主演了舞剧《繁漪》及她的成名舞蹈《春江花月夜》。在空空的舞台上,江边、花丛、闻花、照影、赏月、乘风,“意态缠绵,春夜思情”,无不靠她一人在舞台上独自虚拟地去展现,她的舞姿让观众对春江产生了美妙联想。每场演出,观众如潮、掌声不断、鲜花满台……
岁月沧桑,你看不到苦痛在一个人身上留下的痕迹,看到的是一位坚强、执著、削瘦的女性,在北京世界公园附近一所舞蹈学校里走动。是的,某一天早上或晚间,你或许刚好看到她的身影。现在,她又有了一个最大的心愿:复排《红楼梦》,能够上演100场。她和她的学生们,都在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