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隋”、江海志愿者、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海安赴云南宁蒗支教教师群体、爱心邮路……这一个个“凡人善举”汇成了全社会关注的“南通现象”。在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意识发生着巨大变化的今天,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先进典型在南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莫文隋”的故事
今天再说起“莫文隋”,很多人都能想到它是“莫问谁”的谐音,但在当年却给南通人民留下了一个很长时间的困惑。1995年3月起,有人不断以“莫文隋”的名义资助南通工学院的特困生。一段时间,人们以为“莫文隋”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名字,后来才恍然大悟,这是热心人做好事不留姓名。这件事很快被当地媒体知晓,并发动广大市民帮助寻找,却始终找不到“莫文隋”的真人所在。从此,“莫文隋”的故事响彻南通,响遍江苏,乃至整个中国大地。
“莫文隋”以其“扶贫济困不留名”的精神感染了一大批乐于奉献的人们,继而在南通涌现出了一群“莫文隋”式的人物。他们频频以不同的名义出现,在不为人关注的地方关注着需要帮助的人们:资助困难学生的“卫英才”(为英才);资助孤儿院的“吴铭”(无名);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坚持6年连续17次捐助孤残儿童的“宗航”;累计捐资20万元扶助贫困中学生的“未名”……如今,南通人在学习“莫文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学习‘莫文隋’,奉献在岗位”的响亮口号。3月5日“学雷锋”日已被南通定为“学雷锋、学‘莫文隋’日”,5日这天,南通的公路、车站、商店等场所,便会有一批批工人、营业员、机关干部、武警部队官兵、学校师生和其他人员,聚集在“青年志愿者”、“便民服务队”等旗帜下做好事。他们主动扶贫救困、为人排忧解难的场面,随处可见、随时可遇。
道德的力量
“莫文隋”式的所作所为,早已突破了“行善积德”的历史局限。它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正在成为一种亲和力、凝聚力,一种道德的力量。这种道德的力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又催生出无数的先进典型。
在“莫文隋”精神的感召下,南通成立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有近万人报名注册。田建凤――一个身患绝症、被病魔折磨了6年的女人,在得到全社会的关爱并被深深感染后,毅然加入了志愿者行列。她将社会捐助的“救命钱”省下来,寄给两名素不相识的西北特困生。她说:“这些钱我用了至多也就多活上一年半载,给特困生用了,却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随着病情不断恶化,感到生命就要走到尽头的田建凤,提前在经过公证的遗嘱上写道:“我热爱美,热爱生命,但我更热爱社会大家庭中的每一位热心人。我自愿申请:在我生命结束时,捐献我的角膜、肾脏,让盲人见到光明,让面临死亡威胁的病友重新站起来;在我生命结束后,捐献我的遗体,作为医学研究之用,让癌症远离人类,让我的生命之花永远延续。”市民张泽民处理完妻子的后事,第一件事就是加入志愿者服务队。妻子去世前对他说:“志愿者对我多次关心,让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如果我不行了的话,你帮我了却这个遗愿――当着我遗像的面,填写一张志愿表。人家对我好,我们要回报社会,这样社会不是会更加美好吗?”张泽生用实际行动了却了妻子“加入服务队,回报社会”的遗愿。
诸如此类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中宣部宣教局局长杨新力认为,这充分表明了道德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具有很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南通现象”告诉我们什么
“南通现象”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产生的现象。
南通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既大胆继承传统美德,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使公民道德建设日益成为南通的风尚、成为社会的需要、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南通现象”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的现象。“莫文隋”、江海志愿者、爱心邮路……如雨后春笋,南通市十分注重选树典型,推广示范。他们不断引领、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延伸与拓展。
“南通现象”是“凡人善举”遍地开花的现象。这些“现象”虽不是惊天地、泣鬼神,但他们可亲、可敬、可学,使得市民们竞相仿效、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一个“莫文隋”带出了一个庞大的“莫文隋”群体;一支小小的江海志愿者队伍,已发展成近万名的志愿者大军。
“南通现象”是先进思想与公众利益相结合的现象。越是科学发展、越是以人为本,人们就越是呼唤道德建设。南通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了市民的素质,优化了投资环境,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3年,南通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实现116亿元,在全国50个最具综合竞争力的城市排名中列第32位,其中有13项分类指标列前10位。至2003年,南通市已连续6年被评为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公众安全感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