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看了电视台播出的一个名为“佘家故事”的节目。讲述了佘家17代人历时372年为明朝爱国将领袁崇焕将军守墓的感人故事。看后令人唏嘘不已。
这二年来,佘家恪守祖训代代相传为袁
1629年,继位的皇太极率清军绕过袁崇焕驻守的山海关,直逼北京,袁氏知悉又率军星夜奔驰,在清军之前抵达北京,驻守广渠门,以9000兵力与皇太极10万大军血战。袁崇焕在抗敌战略上力排众议、坚持己见,不惜得罪崇祯,于是被以通敌谋叛之罪打入死狱。8个月后,1630年被处“凌迟”,弃尸于市。当其时,君权不容,百姓不许,无人敢去收尸。但是,深夜时节,于袁同乡又在袁军中任职的佘姓义士,知其忠心爱国,盗回将军尸体,葬于自己家中,隐姓埋名,日夜守护。佘义士临终还立下家训:佘姓世代不得为官,世代不得离开此地,必须代代为袁将军守墓。经17代至今未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佘家传人佘幼芝就以一种出于本能的职责和使命为袁墓袁祠的抢救、修复、保护奔走,历时24年,终于有了结果。这个故事似乎就要画一个完满的句号了。但是,佘幼芝又由朦胧到清晰地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墓祠的修缮要以她家的搬迁为代价,也就是说,近400年来佘家与袁墓共处和“守墓”可能要终结在她这一代人。她为此本能地感到惴惴不安、惶恐又惶惑。我从电视中看到,她为这一新问题,一次次询问有关部门的有关人员。她得到这样的答复和解释:文物单位、文物建筑中不能住居民,不得动烟火,这里有专人以上下班的形式值守;虽搬迁分离,你佘氏还是有“守墓人”的名份,可随时出入;你们也应该享受一下现代化的物质生活,住进虽远一点的新楼去,也是为你佘氏的生活着想。佘幼芝似懂非懂(她是一个退休的售货员),但是她还在本能地焦灼,她喃喃自语:这是一笔精神财产,这是一种精神,怎么能在我手中断了呢?我是对得起祖宗呢?还是对不起祖宗?
这让人好生感慨!
袁崇焕的墓的存在是与佘义士的壮举相伴随的,没有佘义士的冒死取尸和家中葬尸,袁墓安在哉?袁墓和佘家的代代与袁墓相厮守的义举共存亡,也一起构筑了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这种精神价值无比,它超越时代,超越民族,超越王朝更替,成为不朽的精神遗产。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袁崇焕是这些人中的一员,佘义士和他的子孙后代也是这些人中的成员。
袁崇焕的墓与佘家的关系还可以从现代产权观念来解说。袁墓所在地,是深藏于佘家的。这个地方一方面曾是袁氏指挥军队与八旗军最后一次血战的古战场(佘家因系袁军部属,故驻扎于此),袁氏被凌迟于东四刑场,是佘义士盗得袁尸,藏埋于家中,从古至今400余年未曾易移。历史地说,这个地方应系佘氏家产无疑。以这样一种的方法处置佘家的去留,法理上恐怕还是依据不足。以这样的处置,把袁、佘割裂开来,把佘家“守墓”的形式和守墓的精神予以破坏,仿佛是在保护袁墓,实则无情地破坏了这样一个极具特例、极有中国特色、极其罕见珍贵的爱国主义的活文化形态。这难道不是又一种极其典型的建设性或保护性破坏吗?
佘幼芝在为袁墓维修奔走呼号时,她的同事告诉她:活人的事都管不了,谁来管死人呢?物换星移,袁墓修葺终于有人管了,但佘家的驻留又无人管了。死人有了着落,活人又成了问题。这真是具有讽刺意味。事实上,由文管部门“看墓”和佘家守墓,不仅精神内涵大不相同,就是形式也大异。佘家离开袁墓后,佘幼芝多次回墓地探望,她发现:墓地杂草无人清理,墓碑、墓址也有玷污。总之,佘家守墓是不会这样漫不经心的!
从对袁、佘之事的处理上,可以发现,文管工作或文物保护传统暴露出它最致命的弊端:见物不见人。一切的保护都是千篇一律的、机械的、教条的、墨守陈规的。他们可以被说服终于懂得或珍惜袁崇焕墓的价值,他们却视而不见佘家400余年代代守墓这样旷世无双的活态的文化和精神价值;他们为什么看不见袁、佘一体才使这一“文物”价值连城,袁、佘一体本身也不容分割、不能分割?这两者,一从物化形态呈现,一从精神形态、传承行为体现。此正应了一种国际性保护人类遗产的潮流,即一是物质遗产,一是非物质遗产。袁、佘一体是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一体,而这就更加弥足珍贵。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就有亚洲菲律宾和非洲摩洛哥的两个项目是在已有世界文化遗产(物质遗产)名录基础上,派生出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使得这两处遗产在一体化中,获得双重的价值,举世瞩目。实现了文物的生态化保护。
所以,我要呼吁:重新审视袁、佘遗产的特殊形态和特别价值,既保护物质遗产也传承非物质遗产;要突破见物不见人的文物保护模式,对此一形态作特例处理,在原址安置回迁佘氏;对此一遗产的宣传也要兼及物质和非物质,兼及袁崇焕“千古军人之模范”(梁启超语)和佘义士及其17世子孙的旷世壮举。请不要让这近400年来的伟大的感天动地的惊鬼泣神的文化传承,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吧!
题图为袁崇焕墓祠的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