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世纪30年代初林、梁在北京家中合影。
2004年,恰逢林徽因先生诞辰百周年。绝代才女的传奇经历又引发了一股关于林徽因、梁思成的图书热潮,成为这个甲申年一道亮丽的风景。
不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退之这句名言道出了师者的真正内涵。老师,除了授业解惑之外,还要传道 这个“道”我更愿把它理解为“道统” 。作为传道授业为人师表者,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九死未悔的学术追求。梁思成、林徽因一生热爱祖国的古建筑,致力于保护、弘扬祖国的建筑文化,即使在政治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他教导学生“要说真话,要有自己的观点”,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面对着行将消逝的北京城墙,他发出了“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的呐喊。今天看来,梁先生这种无奈的呐喊有种只身斗风车的悲壮,但正是这种坚持昭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影响了一代代的后人。因此,费麟说:“梁先生作为一个建筑师,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正确的,改正自己错误,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他的第一个研究生梁友松回忆道:“我认为,梁先生对我的教诲中最使我受益的乃是要有自己的观点。”
当然,作为教师,只是自己“行”还不行,还要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梁先生做到了。梁友松说:“从先生那里与其说学到很多具体的知识,还不如说是学到了他的治学态度和方法。这在我一生的工作和学习中受用不尽。”
梁、林两位,都是名门贵胄,他们没有坐享出身带给他们的荣华,而将全部的精力,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献给中国的建筑保护及建筑学教育之中,完全源于他们对生于斯的祖国的一种挚爱,梁思成的一段独白是这种挚爱的最好阐释,他说:“如果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情愿被批判,被揪斗,被‘踏上千万只脚’,只要因此我们的国家前进了,我就心甘情愿。到外国去(不)既然连祖国都不需要我了,还有什么生活的愿望?世界上还有比这更悲哀的吗?我情愿作为右派死在祖国的土地上,也不到外国去。”梁先生的这种爱国情怀,接续了中国古代的士大夫精神,是他们这一辈知识分子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有人怀疑,在因林徽因诞辰而引发的追念思潮中,“林洙的回忆录和清华建筑系的纪念活动,能否让公众对这位名门才女有更深切更贴近的了解”(《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7日),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无须讳言,在关于梁、林的这些书中,不乏混珠之作,但《梁思成、林徽因与我》和《建筑师林徽因》恰恰是要还原历史,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前者出自梁先生遗孀之手,后者是众弟子对先师的怀念,他们都曾在梁、林两位身边生活、工作过,所见所闻真实可靠,绝不同于坊间拾来的牙慧。梁思成先生是带着深深的遗憾走的,但今天看来,他是幸福的,其道不孤,学有传承,对一个教育家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幸福的
常沙娜说:“对他们的怀念并没有因岁月的逝去而淡忘,相反,随着历史的进展和阅历的加深,我们更能深刻地领悟到两位前辈学者、师长的学识、人品的伟绩,是功不可没的。人们永远都会怀念他们的。”诚哉,斯言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林洙著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