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怎样让城市的夜空更美

2004-09-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专栏记者:曹继军 通讯员 余荣华 本期策划:王保纯 夏 我有话说

特邀嘉宾:

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同济大学教授
工程系副主任袁樵卢象太郭文扬

缘起缺电!今年夏天,全国24个省市相继出台临时限电措施,城市景观灯成为被限制的首要对象。比如,上海市政府决定:从7月6日起,凡当天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全市景观灯将停止工作。往日美丽的浦江两岸夜景被迫暂时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城市的夜空黯然失色,引发了人们对于城市景观灯建设的重新认识和思考。我们邀请专家就此发表意见。

美化城市与节能并不矛盾

记者: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的景观灯建设迅速铺开。今年夏天,为了保证居民在高温天气中用电,包括上海在内的不少城市关闭了景观灯。那么,美化城市与节能能否两全其美?

袁樵:中国的城市景观灯建设是从上海开始的。上海从1989年开始建设,最初是让晚上的外滩亮起来。到了1997年的香港回归和1999年国庆50周年,景观灯的建设在全国进入一个高潮。高效的城市照明系统是夜间交通安全的必要保证,也符合城市夜间治安的要求,而美丽的夜间景观灯更是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一些城市在供电紧张的时候暂时关闭景观灯是合理的应急措施。其实,美化城市与节能并不矛盾,我们应该加强景观照明系统的设计和使用高效的照明产品。全国确有一些照明工程的招投标,缺乏合理的经济分析,只考虑初次投资,不考虑到照明系统的维护乃至节能等因素。如果经过合理的设计和灯具更替,上海景观灯的用电负荷也许只需要目前的三分之一。

卢象太:景观灯这个概念本身就说明了我们国家景观照明事业的进步。过去有过、现在某些地方也还有所谓“亮化”工程的说法,对亮的追求比较强烈,我认为这里有一些偏差。过分强调亮,要“亮如白昼”好不好?我认为黑夜白昼一致岂不是显得单调了,而且还会导致光污染等问题。

郭文扬:上海景观灯建设的成就已经赢得了国内国外的承认,各地的景观灯建设也有不同的进步。景观灯的成就,使城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能够吸引投资、发展旅游、繁荣文化。

但是,景观灯设计本身应该突出重点、主次分清、有张有弛、明暗有分,整个城市不应该密密麻麻得到处一样亮;在景观灯光的发展上,应该追求高的性能价格比,既要耗费少,又要效果好,既要省电又要美观。要合理设计,不要到了用电紧张时才想到景观灯要节能。

亮起来了,未见得就靓起来

记者:看来,城市景观灯如何从“亮”变“靓”,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卢象太:夜间景观照明是用人造光来美化城市的外部环境。在这种美化中,要注意整个城市的协调、融合,注意审美规律。

有些单位,大家都想成为一个亮点,但是对周边环境的融合就缺乏考虑。通过有效的管理,有暗有明,突出靓丽,虚隐杂乱,张弛有度,整个城市的夜空才会更完美。同时,夜景灯光也要注意城市风格,凸现地域特征。

郭文扬:景观灯的建设,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学上海。互相学习很自然也很重要,但是各个城市要有个性特色,学习后应该是创造,而不是再造。比如上海的“浦西看浦东,浦东看浦西,黄浦江看两岸”是独有的,也是外地学不来的。因此,景观灯建设的思路要开阔一点。

景观灯的建设要注重把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作为创造源泉。技术问题是国际性的,先进的技术可以拿过来为我所用,但是灯光离开了文化就没有了灵魂。我们国家的文化历史悠久。比如1997年迎接香港回归时,我通过灯光设计,把中央电视塔中间的那个塔楼“变”成一个空中的宫灯,烘托喜庆吉祥的气氛,这就来自于历史文化的启迪。

另外,应该力求把景观灯与城市原有建筑结合起来,做到“晚上是灯,白天是景”。

袁樵:不同城市的景观照明,一定要体现城市差别感。我们过去单独的照明要求考虑比较多,比如古典建筑的照明怎么设计,现代建筑的照明怎么设计,路灯又怎么设计,树木照明怎么设计。如果完全按照这样实施,城市和城市就没有区别了。不同的城市都有不同的特点,上海有外滩,北京有长安街,每个地方有自己最值得通过夜间照明体现的景观,每个城市有自己的城市文化和历史传统。此外,每个城市人们的审美情趣也不一样,这就导致各地的普通市民对于景观灯风格的要求不一样。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

亮是手段,靓是目的

记者:我注意到你们对景观灯的建设发表看法时,一致认同了这样的前提:景观灯要建设。那么,请就今后的建设思路发表意见。

郭文扬:首先,景观灯的设计、建设等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需要有更明确的学科定位和理论研究,总的发展趋势是自动控制和建筑美学的结合,使灯光实现“文化的,人性的,个性的”等特点。其次要消除诸如“消灭黑夜”的糊涂看法,使景观灯“景为人造,意达心灵”,这既是对景观灯审美目的性的强调,也是科学发展观中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从技术上讲,景观灯的建设要加强管理,有整体性的灯光规划、制定技术标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探索运营新机制;要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注重防治光污染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到单个城市来说,要集中力量抓好有战略意义的标志性灯光工程,选择人流集中,具有广域观赏价值的地方营造全市最美最亮的景观灯项目。事实证明,诸如北京天安门、上海外滩等景观灯项目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赞誉。同时要注重寻找和营造最佳观景台,因为有的城市虽有大量灯光美景,却没有好的地方可以观赏整体效果。

卢象太:需要反复强调的一点,景观灯首先是个审美问题。“亮是手段,美是目的。”灯光装置不应该是后加的,应该做到和建筑环境的融合。融合和结合是不一样的,融合的艺术张力大于结合,能够达到一种“水乳交融”,而结合难以掩盖拼凑的痕迹。此外,灯光是为了照明,但艺术灯光就绝对不是为了照明,主要是为了营造氛围和情调,氛围又比情调重要,因为氛围是一种笼罩在环境上,深层次投射出来的一种整体感觉。

上海9月1号将要实施一个新的城市装饰照明规范,以人为本,想从总体上让过亮的城市暗下来一点。在这个规范中,我觉得有一点是提得非常好的,里面说“城市照明,不仅仅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这个提法就照顾到了方方面面。

袁樵:我想强调“绿色照明”。绿色照明是指设计科学合理,设备高效节能,不污染环境且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体现现代文明的照明。这个概念最初提出来纯粹是为了节能,提倡使用高效率的节能灯具,20世纪70 80年代,全球面临能源危机以及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节约能源,保护全球环境成为全人类的共识。1991年1月,美国环保局首先提出实施“绿色照明”,随后积极推进“绿色照明工程”,1993年11月,我国国家经贸委开始启动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并于1996年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而到了2001年的绿色照明促进项目则不仅仅是强调节能了,还强调在满足人的照明、节能等需要的情况下保证人的舒适健康。

另外就是要强调专业化的照明设计。过去比较关注光源,后来注意到配套灯具等整体照明系统,而现在则强调科学合理专业的照明设计。照明其实对人的生理心理都有影响,对人的视觉系统也有影响;对景观照明需要对景观了解,对建筑照明需要对建筑了解。因此照明的设计需要很多方面知识的支持,比如生理、心理、物理、建筑、经济乃至美学的知识。目前,中国不缺好的光源和灯具,但是缺好的设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