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写在大地上的“公仆”情怀

2004-09-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江平河 我有话说

编者按:在迎来新中国成立55周年国庆之际,两部新出品的国产故事新片《郑培民》、《张思德》陆续在全国各地公映,引起了广大电影观众的极大关注。《郑培民》描写了郑培民同志在调任湘西前后,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准则,廉洁从政、尽

职尽责、鞠躬尽瘁改变贫穷湘西的一系列感人故事,以实际行动指明了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应该走的路――带领人民走向富裕;《张思德》则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一位普通战士的具体行为和感情中,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像甘露一般滋润着、温暖着、激励着人们的心灵,影片真实地渲染了当时军民奋发图强、昂扬乐观的氛围,凸显张思德光辉的人生轨迹。两部影片以感人的力量,成为广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形象化教材。两部影片均被列入2004年国家电影重点影片,并将成为庆祝新中国55周年的献礼片。今天,我们特刊出两篇评论文章,以此来推介这两部国产优秀影片。

两年前,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的先进事迹早已感动过无数的中国人,而今天,当他的形象走上银幕时,再一次唤起广大观众的怀念之情。较之于真实生活中的郑培民,影片虽只表现了其工作和生活的截面或片段,然而,由于主创人员对主人公倾注了极大的创作热情,通过剧作、镜头、画面、表演等进行了典型化的艺术创造,使这位新时期共产党人“为民尽职、替党分忧”的形象更加鲜活,他的“奉献”精神和“公仆”情怀更具感染力。这是继20世纪60年代县委书记焦裕禄、90年代地委书记孔繁森的银幕形象之后,新世纪电影画廊里增添的又一高级领导干部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

影片选取郑培民出任湘西自治州州委书记期间帮助当地贫困山区修建一条连通山外世界的火禾公路作为主线。画面上,湘西崇山峻岭绵延不绝,高坡上和密林深处随处可见的贫穷落后,无言地表达了上个世纪90年代山乡农民困厄于此的焦灼和等待。信奉“老百姓比天还大”的郑培民被深深刺痛了。上任伊始,他就把改变山乡面貌的希望,寄托在修路致富上,并且用自己的最大努力,实践对湘西人民的承诺。影片围绕这一主线,从不同侧面展现他与土地、与人民的血脉相连,揭示他独特的感人操守和人格魅力,勾勒出与民同心、艰苦奋斗的心路历程,从而抒写了大山深处如山岩般坚实的干部群众的深情,赞颂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路之情、路之魂。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基于此,影片的核心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成功抓住了党和群众的感情这一主题,并且做到精描细刻,用心体现。影片中,作为官重一方的郑书记,他的双脚时时踏在山路上――他对乡党委书记陈方平的一句话说得好:“考察一个干部,就看他的鞋上沾了多少泥”;他的身影处处映在山民中间――他对周围的人动情地吟诵着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的心事都是百姓的安危冷暖甘苦,他是共产党“人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忠实实践者:身为省委副书记,他能够心细到一封狱中的来信要将家中的女儿相托照应,他也要躬亲履行;他的人生字典里唯独没有自己和家人――他从湘西回到长沙,只给妻子带了一双胶底布鞋,因为妻子上班要走40多分钟的路。作为党的高级干部,他从未动用权力为自己和家人谋求任何“好处”……他常说的一句话叫做“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声轻而意深,话易却行难,影片以大量生动的故事和独到的细节,证明他不仅说到而且做到了。一个能够对群众疾苦做出第一反应并食不甘味,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而寝不安席的领导干部,能不在群众心目中占有分量吗?!这种“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崇高情怀,恰与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党员干部情为金钱、为美色、为权力所系,以“老板”、“父母官”自居,摆架子、耍威风等低俗、庸俗和鄙俗形成鲜明的对比。影片的创作者通过对郑培民这个典型的本质把握,对主题的充分提炼,进一步燃起人民对党的美好希望。

《郑培民》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不回避现实生活中严峻和矛盾的一面。影片中有多处尖锐激烈的场面和对话,其中不仅有对共产党执政水平的思索,也有对人民感情问题的拷问;不仅有对社会信任危机的质疑,也有对人民生活困苦的愧疚。所有这些,都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冲击力和批判色彩,也显示出创作者在处理真人真事题材时所应有的现实主义胆识。比如,郑书记下乡时与乡干部们一起围捉一只逃跑的小猪,当他得知这是为贫困的火龙坪送去的种猪时,高兴地一同前往,不料小小的种猪立遭宰杀,因为村里要用来招待自己这样的大干部,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场面;更深人静,摇晃的灯影下郑培民与老村支书张老爹同炕和衣而卧,当说到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了为什么火龙坪还那么穷时,张老爹说:“是不是共产党把我们给忘了?”郑培民反问道:“到底是党把你们忘了,还是你们把党给忘了”,“你们多少年没有过党组织生活了”,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与生活在底层百姓的一番对话,平等中暗含着各自的重新检视;自己好不容易为火禾公路筹来的修路款,却被自己提拔重用的县委书记陈方平挪作广场建设之用,以此树立看得见的“政绩”,这不仅让郑培民掏肺挖心般地疼痛,而且陷入了深刻的反思:这种政治怪圈何时才能了结……影片有多处对党员干部的思想灵魂进行严肃的剖析和探索,我们应当肯定影片对不正常的政治生活作无情批判的努力。

如何使主旋律作品更好地被欣赏和接受,是一个长期性的课题和难题,无数创作者对此都做出了艰难的探索,同样,《郑培民》的主创人员也倾力而为,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影片努力将这一题材进行风格化的艺术处理,以求得审美活动的生发和欣赏过程的愉悦,它不仅将主人公的主要活动环境设置在莽莽苍苍的湘西深山,而且对火龙坪独特的风貌神韵及山乡民风民俗作了精彩的描绘,这些都为主人公以及其他人物的活动,为他们心灵的展现与变化,提供了一个赏心悦目、相衬相宜的大舞台;其次,人物关系的编织大多以情感的交流进行,尤其郑培民的扮演者修宗迪对角色进行了细腻入微、饱含深情的表演,使得影片始终处在情绪饱满、情感充沛的氛围之中;还有,影片的基调是抒情明快的,叙事是简捷晓畅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结构上颇为用心,它将郑培民不幸逝去的短短过程分切成几个片段,各片段中间以闪回的方式贯穿了主人公的一生,这样,作品打破了平铺直叙,在整体上显得张弛有度,浓淡相间,疏密得当。总之,创作者在这些方面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避免和化解这类题材所固有的工作性、日常性,使“硬”的题材得到艺术的“软化”,从而变得更容易作审美化接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