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低纬度海洋上的低压或扰动称为“热带气旋”。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按其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的强弱,可将其细分成“热带低压”(风力6~7级)、“热带风暴”(风力8~9级)、“强热带风暴”(风力10~11级)和“台风”(风力在12级以上)等几个等级。
热带气旋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呼。在加勒比海和中
我国东部及东南部不少省区面临辽阔的海洋,每年夏、秋季节(5月至10月)常受热带气旋袭扰。为了防患于未然,每当热带气旋生成以后,只要它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8级或8级以上,气象部门就会给它编上序号并通过各种媒体发布相关“消息”和“警报”,敦促有关部门和群众进行积极防范。
热带气旋的编号是中央气象台根据当年特定区域内热带气旋发生先后编制的序列。
在我国,当西北太平洋地区和南海海域(即赤道零度以北、东经180°以西的洋面上)出现了热带气旋,且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又在8级或8级以上时,就给编上一个序号。序号由4位阿拉伯字组成:左边两位数字是年份,右边两位数字是该气旋的序列(号次)。例如0407、0408,前边的04是指2004年,后面的07、08则分别表示当年的第7号和第8号台风。
编号的顺序按其发生的先后来决定。如果在同一天内上述海域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热带气旋”生成,则按“先西后东”(经度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编号。如果在同一天内同一经度上有好几个“气旋”产生,则按“先北后南”的原则(纬度读数由大到小)分别编号。
为什么要采取“先北后南”和“先西后东”的原则来编列序号呢?这是因为:发生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的热带气旋,其活动(行进)路线都是从源地向西或向西北方向逐渐靠近我国东部沿海,故在影响的时序上,西部(或南海北部)的热带气旋一般要先于东部(或南部)的热带气旋到达或掠过我国东部沿海,并继续北上或东移入海。
编了号的热带气旋,由于行进路线上的变异,不一定都会影响我国东部沿海或在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如广东、福建、台湾、浙江等)登陆。但是,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一定是在编号之内。
为了与相关国际组织接轨,便于各国交流,统一台风的名称叫法,台风委员会于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31届会议上作出了这样的决议:从2000年1月1日起,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对西北大西洋和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进行命名,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编号。
第31届台风委员会通过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1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和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里14个名字(每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个名字),按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命名表按顺序循环使用。中国提供的名字是:“龙王”、“玉兔”、“风神”、“杜鹃”、“海马”、“悟空”、“海燕”、“海神”、“电母”和“海棠”。(作者系中国地理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