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大学教授,四十多岁。她站在课堂上那飞扬的神采和优雅的气质,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那么的美。然而,当她以一个患者的身份,躺在山西省肿瘤医院“乳腺疾病中心”的病床上,大夫轻轻地揭起她的内衣,却发现一侧乳房已经溃烂……她是一个乳癌患者!经过正规、先进的保乳手术,半个多月后,她康复出院,又站到
保乳手术是山西省肿瘤医院“乳腺疾病中心”自2002年成立后,推出的一项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技术。两年多来不仅从死神手中夺回了数百名年轻女性的生命,而且让她们重新找回了自信。
用高科技实现“三早”
癌症的“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及降低死亡率的主要策略,也是逐步扭转我国医院治疗中晚期患者为主的状况、提高癌症防治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山西省肿瘤医院院长米振国教授永远也忘不了一件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医疗队到榆社县老区巡回,一位老大娘患直肠癌。米振国问她为什么不早点到医院治,大娘回答:“我的病去年发现后,赶紧回家养了猪,今年卖了,攒下钱才来看病……”其实,大娘早已失去治疗机会。这件事在米振国内心引起很大震撼。为改变目前肿瘤治疗“劳民、伤财、受罪、效果不好”的现状,肿瘤医院在“早”字上下大力气,两年来先后成立了“省肿瘤放射治疗中心”、“省乳腺疾病治疗中心”,并将成立“省病理诊断中心”和“省肿瘤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搭建起了一个现代化医学科技服务平台。如今,来自省内外的患者在肿瘤医院就诊时,感受到的是科技含量高的数字成像、微创外科、介入治疗、适形放疗、粒子植入、干细胞移植、生物和基因诊断与治疗等一流技术。
“三个中心”奠基础
2001年底,肿瘤医院现任班子上任后,身为博士生导师、泌尿外科权威专家的米振国院长提出了在3至5年内把医院建成“三个中心”的基地,即“山西肿瘤预防、诊治、康复中心,肿瘤科技开发中心,肿瘤人才培养中心”,并跻身全国一流专科医院的目标。为真正把在山西的“航母”优势发挥出来,医院两年多来先后投资2292万元引进现代化医疗设备639台件;投资650多万元用于肿瘤科研;投资1.2亿元用于医院基本设施改造。在采访现场,米振国院长指着已经封顶、建筑面积为31000平方米的16层门诊住院综合大楼工地,深有感触地说:“在这个工程上,我们创出了2002年当年申请、当年立项、当年施工的记录。这是肿瘤医院1300余名职工盼望多年的一个梦!”
肿瘤医院研究所原来有60人、17个研究室,医院每年要拿出100万元支付60人的工资、津贴。为让“负效益”运行的研究所“活”起来,米振国院长对研究所实行“断奶”和内部改制,“整合”研究室,为临床提供肿瘤治疗监测服务,项目由10项增加为106项,开展以“生物治疗肿瘤”为主攻方向的科研课题4项。在肿瘤的早期发现、诊断方面引进世界领先水平的飞行时间质谱仪(SELDI)、定量基因扩增仪(PCR)、流式细胞仪和ELASA酶标仪等,通过体液、血浆、血清、细胞等对肿瘤进行分子、基因、细胞水平的早期检测和人体免疫功能系统检测,提高了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控水平。某单位职工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发现早期肿瘤患者10多人,占总体检人数1%多,经早期正规治疗,痊愈后都重返工作岗位。改革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也使研究所呈现出“正效益”运转态势。
让患者有“家”的感觉
2003年12月16日是75岁肺癌患者王老的生日,也正好是他和老伴结婚四十周年。这天,当院长米振国把象征“风雨同舟”的生日礼物送到王老的手上时,王老和老伴激动得泪流满面。他怎么也没想到,住进肿瘤医院后,亲人般的大夫和护士们能记住他一个普通病人的生日。
先进的医学技术要靠人性化的服务来实现。近两年来,医院先后推出“淋巴瘤患者康复俱乐部”、“放疗患者护送队”、“护士亲情温馨服务”等一系列人性化服务。护士用轮椅接送放疗肿瘤患者穿梭于医院各科之间,成为医院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在淋巴瘤康复患者俱乐部,两百多名淋巴瘤康复患者和肿瘤医院的医护人员不时相聚,象朋友亲人般谈感受,在医生指导下健康生活,患者把俱乐部称为自己的“家”。
米振国院长深有感触地介绍说,肿瘤患者对来自医护人员的种种关爱是特别感激的。在患者生命受到癌魔威胁时,医护人员伸出一只温暖的手,送给患者一个微笑,患者都会铭刻心间。今年初,医院为了救助经济特殊困难的肿瘤患者,启动了“特困救助病房”。59岁的武乡县农民朱某患晚期结肠癌首例享受了救助。医院对特困救助病房不实行成本核算,减幅达总费用的30%用于医疗消耗,科室医务人员津贴、补助全部由医院补齐。
为实现以较低廉费用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改革目标,2002年7月,医院在山西首家实行全成本核算。从此,医院药品收入由2001年的47%降低为42.8%,2003年总效益创历史最高,固定资产增加为2.3亿元,增幅46%。改革使山西省肿瘤医院经济总量增加,百姓实惠增加,社会效益增加,步入良好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