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共同富裕看华西

2004-09-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我有话说

金秋时节,苏南大地一片丰收景象。“天下第一村”迎来第十一个成员―――蔡河村加入华西村大家庭的喜庆日子。风景秀丽的龙西湖畔,一场精彩的高空杂技表演让父老乡亲们喜笑颜开。他们的轿车沿着湖岸一字排开,足足长达2公里。至此,“大华西”总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3万人。华西村这列农民的“幸福快车”,在科学

发展观引导下,正奔向“小康、中康、大康”的美好未来。

43年拼搏出共同富裕之路

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老一辈华西人“怎么也想不到”。今年61岁的朱咪英告诉记者,1961年华西建村时,土地高的像土墩,低的像锅底,“一场大雨白茫茫,半月无雨苗枯黄。”每人日均只有半斤粮,房是茅草棚、泥垛墙,不遮风、不挡雨。

“穷够了”的华西人奋起改变村子面貌。1965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吴仁宝带领村民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科学种田。1972年,全村农户住进了新盖的砖瓦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华西人借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工贸强村、科技兴村之路,板网厂、织布厂等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华西村以冶金、纺织、服装、旅游、房地产为核心,创办了8大公司50多家企业,产品远销亚、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进入二十一世纪,华西村再谱共同富裕新篇章。从2001年起,华西村采用独创的“一分五统” 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 模式,分四次将周边14个兄弟村纳入“大华西”版图。老书记吴仁宝告诉记者 “在三年内,带动大华西的村民50%实现‘小康’,30%实现‘中康’,20%实现‘大康’,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

“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想要”

走进华西中心村的“天下居”,一幢蓝色别墅的门前,桂花树散发出阵阵芳香,厅堂摆放着厚实的木制沙发和29英寸大彩电,别墅的主人是62岁的赵祖成和他患有智障的妻子。老赵主动要求协助管理新村的道路卫生,村里每月给他和老伴850元工资、480元养老金。华西村已经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

华西村民都是“上班族”。村里的50多家企业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还扶持发展了206家个体私营企业。村民们家家住别墅,最大的600多平方米,最小的也有450平方米;家家有轿车,最多的有3辆。2003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了8000美元,每户存款最多的达500多万元,最少的也有50万元。

华西的孩子读书不要钱。花800万元建成的双语特色幼儿园,是江阴市一类幼儿园,39名教师从全国各地择优招聘,400多名孩子在这里接受良好的教育。

华西村老有所养。从55岁起,每人每月可领取300至1200元不等的养老金,他们都到韩国、新加坡等地“开过眼界”,满100岁的老人村里还奖励1万元。每逢节假日,村民们都要去观看华西特色艺术团的演出,反映华西人创业历程的史诗剧《华西人》、《要看稀奇到华西》等,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一批批海内外各界人士来华西旅游、参观,一位美国记者远涉重洋,来华西“看稀奇”,住了整整一周,临走时连声感叹 “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想要 ”

“让华西村这面旗帜永不褪色”

“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共产党员要努力成为‘三个代表’的实践者”。吴仁宝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几十年一贯生活俭朴,至今住的还是全村最差的房子,他把多年来得到的各种奖励近5000万元全部捐给了集体。以吴仁宝为“班长”的华西村党委,两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3年,吴协恩接过了“接力棒”,成为华西新任村党委书记。他更多思考的是华西村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完善与创新。他告诉记者,华西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不等于一样富裕”,通过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提高村民的积极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仅去年一年华西就投入环保资金上亿元,2001年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14001认证的环保村。同时狠抓技术改造和人才引进,近两年投入技改资金达17亿元,引进大中专人才2000多名。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向国家缴税3亿元;2004年,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

在新老书记描绘的蓝图中,未来华西发展的前景更美好,五年后的“大华西”要达到两点 城市化和世界化。一个“用城市化规划的新华西”正呼之欲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