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行动纲领

2004-09-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张宿堂、孙承斌 我有话说

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是中国共产党55年执政实践中始终面临、不断探索并努力回答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

2004年9月19日15时11分。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表决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份《决定》,系统阐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的行动指南,是历经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考验的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自信、坚强的重要标志。

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决定》起草工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台阶―――

在先后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的基础上,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

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压力同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 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这一关键阶段,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考验,摆在执政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共产党面前―――

放眼全球: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环顾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愿望日益强烈……

展望未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肩负着庄严的历史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审视自身: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的执政能力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关键因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连结点。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全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课题。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正式提到全党面前。随后,在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二中全会、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成效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003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2004年秋天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讨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并作出相应决定。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会议同时决定,成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文件起草组,负责《决定》起草工作。起草组聚集了来自各地各部门的46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12月18日下午,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起草工作,正式启动。

从寒冬岁月到春暖花开,从炎炎夏日到九月金秋,起草组成员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投入紧张的起草工作。起草组驻地,经常灯火长明,热烈讨论。

讨论、研究、起草;再讨论、再研究、再修改……近10个月的时间里,起草组共召开12次全体会议,40多次工作班子会议,连同小组会议在内,各类会议总计100多场,对《决定》稿反复修改,先后正式改稿50多次。

系统的理论学习,是起草好《决定》的基础。起草组认真学习并整理、编印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论党的建设等几十万字的学习资料。此外,还深入研究和借鉴了国外执政党建设的许多调研成果。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直接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党中央对《决定》的起草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3次召开会议,中央政治局先后两次召开会议,讨论、审议《决定》稿,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

胡锦涛总书记为《决定》的起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对文件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基本框架以及起草工作方式等作出重要指示。起草组上报的每一稿,总书记都逐字逐句地认真审阅,提出指导性意见,并作出重要修改。

党的执政能力现状如何?55年执政有哪些主要经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核心是什么、关键在哪里、重点如何做?……今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到河北、陕西、海南、江苏、吉林、上海、四川等地考察工作,围绕党的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在企业、社区、城镇、乡村……总书记与干部群众亲切交谈、坦诚交流,共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计。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也分赴各地,在考察中深入探索和研究这个重要课题。

胡锦涛指出:十六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这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他强调:要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互相促进。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

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为《决定》起草的指导思想。起草组成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在《决定》稿中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一稿、二稿、三稿……《决定》稿在反复修改中不断成熟,起草工作顺利、有序地向前推进。

一次扩大党内民主的生动实践:第一次在文件起草前就全会议题在党内外征求意见,第一次将文件征求意见稿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征求意见。历时近10个月的起草工作,彰显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执政理念

“把四中全会文件的起草过程,作为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提高执政能力的过程。”―――这是胡锦涛对《决定》起草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起草工作顺利展开指明方向。

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把《决定》起草同扩大党内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行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结合起来,成为起草工作自始至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成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文件起草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更没有决策权。2004年1月5日至13日,起草组分成6个调研小组,分赴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内蒙古等13个省区市,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专题调研。调研期间,起草组共召开各类座谈会55个,参加座谈和接受访谈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党员群众达450多人,其中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100多人。调研小组还深入乡村、企业、社区实地调研,走访了多位老同志,听取了大量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了加深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起草组还委托10多个部委和研究单位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20多份有分量、有见解的调研报告。

海不辞水,始成其大;山不辞石,故成其高。为了集中全党智慧起草好《决定》,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中央决定,就四中全会的议题在党内外广泛征求意见。

4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向中央和地方党委,重要骨干企业、金融机构、高等学校、军队系统的党委,征求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议题的意见。起草组还采取不同方式征求了48位党内老同志的意见。受中共中央委托,中央统战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中央组织部征求了部分专家学者的意见。

就中央全会的议题,自上而下地征求意见,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民主作风和务实精神。大家一致赞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议题,认为这抓住了当前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为更全面、更充分、更直接地了解情况,今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先后在南京、长春、北京召开3个座谈会,当面听取8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议题的意见和建议。

与此同时,起草组负责人曾庆红、贺国强同志分别在武汉、兰州、上海、郑州、成都召开片会,当面听取23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

发扬民主,凝聚的是智慧;广开言路,收获的是诤言。起草组共收到各地各部门书面意见126份。这些意见和各个片会提出的建议汇总之后,一并提交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为《决定》的顺利起草发挥了重要作用。

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举行会议,讨论、审议了《决定》初稿,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7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二次讨论《决定》初稿。8天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决定》初稿进行了审议。

几上几下,反复推敲。起草组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对《决定》初稿作了比较大的修改,在7月底形成了《决定 征求意见稿 》。

形成征求意见稿,在党内外广泛征求意见,是党内文件起草工作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7月31日,中央办公厅下发通知,向各省区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及党外人士代表发出征求意见稿134份,向63位党内老同志发出征求意见稿。

引人注目的是,这次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大到党的十六大代表,在党内产生强烈反响,被认为是“积极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有益尝试”,是“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

收到征求意见稿,许多党代表的心情难以平静。党中央对党代表作用的高度重视,党中央推进党内民主的决心、行动和垂范,让大家由衷地振奋。代表们走进党员群众之中,通过各种方式听民声、问民意,再结合征求意见稿,坦陈直言。

有代表提出,征求意见稿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论述不够,特别是对党的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写得不够充分,应加大这方面的分量。有的代表提出,征求意见稿对党执政主要经验的概括不够全面,应当增加“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表述。有的代表提出,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应该加上“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还有代表提出,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总体目标中,应增加“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内容……

一条条意见看法,一份份建言建议,如百川入海,源源不断汇集而来,为起草工作打开了新的视野。

8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决定 征求意见稿 》的意见和建议。党外人士各抒己见,胡锦涛认真记录。他诚恳地说,大家讲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进一步修改好文件稿有很大帮助。

虚心征求意见,广纳各方良言,《决定》的起草,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内到党外各方面的支持。至8月18日,起草组共收回征求意见稿179份,收到修改意见2012条。经过汇总分析、慎重研究,起草组对《决定》稿作了286处改动,其中采纳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意见23条。

9月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举行会议,再一次对《决定》稿进行讨论、审议。5天后,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听取《决定》稿在党内外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进行修改后,将《决定》稿提请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

经过又一轮比较大的修改,9月中旬,起草组拿出了《决定(讨论稿)》。

9月16日,备受瞩目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安排3个半天,对《决定(讨论稿)》进行讨论。

530多位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对讨论稿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审议,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起草组根据全会讨论的情况,对《决定(讨论稿)》又作了58处修改。

千锤百炼出真金。9月19日下午3时,1.7万余字的《决定(草案)》摆在每位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的座席前。代表全党主张和意愿的《决定(草案)》,获得全会一致通过。

一部充满改革精神的历史文献:《决定》通篇贯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行动纲领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这是时代向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课题,也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着力回答的历史命题。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立意高远,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丰富,通篇贯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满改革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路和方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献。

一个不懂得总结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不善于吸取经验和教训的政党,不能说是一个成熟的政党。

《决定》浓墨重彩地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角度,总结了55年来党执政的6条主要经验。这6条主要经验,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条基本经验的坚持和发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

这是一份既富理论性、又具实践性的重要文献―――

系统地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决定》的一大历史性贡献。

“指导”“核心”“关键”“重点”“基础”,《决定》紧紧抓住这5个关键词,通过“五个以”,明确指出执政能力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 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与此相对应,《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党要重点加强5个方面的能力建设 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这是对党整体执政能力的全面阐述,更是《决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5个方面的能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

5个方面能力的加强和提高,正是建设伟大事业、推进伟大工程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这是一部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政治宣言―――

建设一个富足祥和,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充满活力的社会,这是中华民族百年追寻的梦想。

党的十六大鲜明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决定》坚持和发展十六大提出的这一重要思想,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出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目标的新要求。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55年之后,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这两句话,曾让多少人激动不已。

这样的激动,人们在《决定》中再一次体会―――

“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

充满激情、振奋人心的论述,如同群星闪烁,辉映成耀眼的光芒。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愿望,与党的主张形成高度统一。

这是一个继往开来、充满改革精神的行动纲领―――

“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决定》中这句掷地有声的表述,引起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

第一次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成为《决定》又一个闪光的亮点。这表明 中国共产党已经把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同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执政体制紧密结合起来。

必须按照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来执政,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

必须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党要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决定》中阐述的这些重要思想,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改革的精神,渗透在每一个章节、每一款条文里 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围绕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革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新要求的提出,生动地说明 中国共产党对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个重大战略课题的认识和探索,正在达到新的境界。

一连串偶合昭示历史的必然: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2004年,一个充满巧合的年份。

60年前,一篇《甲申三百年祭》,因为对明末农民起义痛失政权的深刻反思,引起毛泽东的强烈共鸣。他把这篇文章列为全党的整风文件,要求全党干部阅读,引以为戒。在写给郭沫若的信中,毛泽东写道:“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这一年的9月,为悼念一位普通士兵的去世,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深刻阐述“为人民服务”这个严肃的命题。他告诫全党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5年之后,也就是55年前。3月的早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西柏坡举行。在这次全面思考执政问题的重要会议上,毛泽东向即将取得革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郑重指出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七届二中全会闭幕10天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离开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面对执掌全国政权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 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历史无言,却用有力的逻辑述说着永恒的真理―――

又一个甲申之年到来之际,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全国执掌政权55年、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26年。正是铭记《甲申三百年祭》揭示的深刻教训,恪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以一种“赶考”的心态慎行执政之权,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一个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新中国。

历史无声,往往在偶合中昭示深刻的必然―――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号召全党 大力加强党的建设这项“伟大工程”。10年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号召全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的工程”。10年之后,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再一次号召全党: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

这是执政55年的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和高度自觉。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历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也必将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新胜利的新起点。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