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有句“顺口溜”:“天津市一大怪:自来水腌咸菜”――这是外地人的评价,也是天津人的自嘲。水质差是自然形成的,似乎可以理解;但人们很难想象,素有“九河下梢”之称的天津当时的“水荒”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 为了节水,街道干部们动员居民把需要拆洗的棉衣被褥都拖到雨季接雨水拆洗,全市用水量大的浴室大部分都改成了旅店……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京、津、冀遭遇严重干旱,海河流域水源奇缺,天津这座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水源几近断绝!
正是在这种严峻的情势下,1981年8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引滦入津工程,将其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并将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任务全权交由天津市负责。
引滦入津工程规模宏大,横跨滦河、海河,是一个包括跨流域引水、输水、蓄水、净水和配水等综合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城市供水系统。引滦河道自大黑汀水库坝下至天津全长234公里,全线隧洞、泵站、管道桥梁等工程项目共有215个,其中要穿越我国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燕山山脉,在200多条断层中建成一个12.4公里长的引水隧洞。工程需要完成土石方2800多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约80万立方米,修建各类建筑物面积12万多平方米,安装设备2700多台件。
1882年5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开工。到1983年9月11日,经过天津市人民1年零4个月的艰苦奋战,引滦入津工程全面竣工通水。
那天,天津市政府给每家每户都发了2两好茶叶:让全市人民都尝尝甘甜的滦河水泡出的香茶是啥滋味!
21年弹指而逝。21年来,162.7亿立方米清澈甘甜的滦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津门,结束了天津人民喝苦咸水的历史,扭转了天津的缺水局面,保证了几百万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成为天津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天津市副市长孙海麟这样评价引滦工程给天津带来的变化:“引滦入津工程的建成,结束了中心城区和部分城镇居民近百万人喝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缓解了城乡用水矛盾,改善了投资环境,为天津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减少了地下水开采,有效控制了地面沉降,市区年平均沉降量已经由1985年的86毫米减缓到2002年的17毫米;净化美化了城市生态环境,通水21年来,累计提供城市环境用水近10亿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由引滦入津前的8%,提高到目前的27.3%,随着北运河、津河、卫津河、月牙河、复兴河等市区河道的综合治理改造,清洁的引滦水流入市区河道,美化了河道景观,改善了两岸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引滦入津工程的建成,还为天津人民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天津城乡妇孺皆知的“引滦精神”,即“为民造福的伟大思想,顽强拼搏的革命斗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的高尚风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如今,在北运河边的天津北辰区南仓村,有一个全国最大的水利工程微缩景观――“滦水园”,它是按1:1000比例制作的引滦入津工程模型。徜徉园中,人们会发现引滦工程并没有完结 2002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又决定利用亚洲开发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约24亿元,历时3年实施引滦水源保护工程,并将其列入天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二十件实事。
据天津市水利局介绍,此项工程全部完成后,可有效减少河道冲污、蒸发、渗漏造成的水量损失,年节水量可达2600万立方米以上,同时还将大大提高引滦输水保证率,减轻水体污染,保证入市引滦水质量,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与此同时,天津还结合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实施了绿化、美化工程。他们把“古有都江堰,今有引滦线”作为奋斗目标,从而使引滦入津这条“生命线”成为天津市又一条靓丽的文化生态“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