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凭创新理论直取前沿高地

2004-10-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通讯员 王昌文、秦后彬 我有话说

本报讯荣获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军事医学烧伤科”光荣称号的解放军西南医院烧伤科,近年用创新理论武装科技人员头脑,勇攀军事医学高峰,共承担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军队指令性课题等130多项,有14项获得国家和军队高层次成果奖。

西南

医院烧伤科用创新理论奠定信念基石。围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们精心梳理出20多个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利用周会、交班会等时机,结合工作实际,帮助科里每个成员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灵魂和精髓。针对医疗界存在的“红包”现象,他们以“红包到底该不该拿”为题,在全体人员中展开讨论形成共识:收受红包从根本上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是与“三个代表”要求相违背的;不收“红包”,由此从纪律约束上升为理性自律,从而彻底杜绝了这一歪风。

力避学习上空对空,他们引导大家在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每年选派医疗骨干到高原边防部队代职锻炼,强化军人的奉献牺牲精神;组织医护人员到驻地附近的重庆高新区等社区进行调研,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到大巴山等革命老区送医送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科里涌现出“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伍素华、“全军模范党支部书记”杨宗城、“全军模范护士”刘永燕等一大批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人物,先后有3名同志荣立二等功、7名同志荣立三等功。

西南医院烧伤科用创新理论把正学科方向。未来战争怎么打,烧伤研究就怎么搞。针对未来战场成批烧伤多、吸入性损伤发生率高等特点,他们着重对成批烧伤伤员救治、吸入性损伤和脏器损害防治、烧伤创面的处理等多个研究课题优先支持,组织精兵强将重点攻关,并对烧伤伤员早期缺血缺氧、感染、免疫等领域进行拓展性研究。去年,他们提出全军第一个适用于战时烧伤救治的延迟复苏补液公式,形成和创立一套独特的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成批烧伤救治方案,使救治技术和保障模式有了突破性进展。

战时烧伤救治,更需要一大批能在部队一线承担救治任务的医疗骨干。为此,他们努力帮助部队基层医护人员提高烧伤救治能力。该科先后编著《现代创伤救治学》、《烧伤护理学》等16部战时救治教材,举办14期“烧伤救治新技术推广培训班”,每年派出专家教授到基层部队讲学指导,共为部队培养业务骨干200多人,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97人,有力地提升了部队整体烧伤救治水平。

西南医院烧伤科用创新理论指导科技实践。按照建设世界级学科的标准,他们积极整合学科资源,把原有的4个实验室扩展为9个功能实验室;调整学科方向,围绕“烧伤早期损害”这一中心环节,从“烧伤早期缺血缺氧损害的细胞分子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烧伤感染的分子机理及其抗感染新措施的研究”、“创面愈合机理及新覆盖材料的研究”和“平战时严重烧伤早期临床救治及康复研究”等四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完善硬件设施,陆续引进高新设备117台、展开床位120张;走“临床―科研―产业”的发展新路,为科室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学科建设呈现阶梯式发展势头。2001年,烧伤科再次被批准为国家惟一的烧伤重点学科;2003年,又成为全军惟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抢占了学科发展的制高点。目前,该科拥有博士生导师10名、硕士生导师13名,有1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8人分别担任全国、全军的重要学术职务。他们在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休克心”的概念和延迟复苏补液公式,研究提出吸入性损伤新的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出调理烧伤病营养代谢免疫和促进创面愈合及防治感染的新措施,还在国内第一次总结出烧伤成人“热量供应公式”,并首次提出“肠源性高代谢”概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