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创造与人的精神发展
张立文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撰文指出,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到卡西尔,中国从先秦到宋明,对于人的每次重新规定都是人的创造。从数字化到智能化计算机和生物智能机器人的出
理性的启蒙或批判的心态
韩水法在《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撰文,通过分析两篇经典启蒙文献,即康德的《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和福柯的《什么是启蒙》,指出以康德为代表的传统启蒙精神与福柯所代表的消解启蒙的主张之间的根本差异所在,并借此揭示出他们的视野所不及之处:这就是启蒙以及启蒙的出路究竟是人本身的变化还是关于人的认识变化?而无论是人本身的变化还是关于人的认识的变化,人们必须关切的乃是在这些变化之中人本身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幽默的界定及其学科归属问题
高胜林在《求是学刊》2004年第5期撰文认为,幽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国人大多倾向于狭义幽默。但狭义幽默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学术研究,为此,文章提出了广义幽默说。在幽默的学科归属问题上,文章指出了幽默的美学属性及其不足之处,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幽默是修辞现象,更应该纳入修辞学视野。
基因隐私的伦理和法律规范
刘仁忠、代薇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9期撰文认为,基因隐私是个人隐私的深层次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隐私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基因隐私进行单独的伦理和法律规范。在伦理上只有从根本上防范基因决定论,在法律上只有专门设立基因隐私权,才能对基因隐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保护。文章着重讨论基因隐私所带来的问题以及伦理和法律对其的规范。
从价值意识的转变看当今世界的脆弱性
张志平在《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撰文指出,当今世界,人的价值意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面对制度的超然、看重他是什么而忽视他是谁、容易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怨恨、崇拜偶像而忽视英雄。当代人价值意识的这种转变,其实质就是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它使人们对社会“不公正”的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低,也使当今世界变得异常脆弱。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公正将是当今世界克服自己脆弱性的唯一出路。
美学研究的三个面向
郑应杰、郑奕在《学术交流》2004年第9期撰文认为,美学研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应面向大文化、面向精神和物质层面、面向应用。大文化将自然科学技术及人文科学完全包容,是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文化的整合。美学研究在关注精神层面的人文精神的同时,也应面向生活的物质层面,为科学与艺术、科学与美的结合做出自己的贡献。美学研究面向应用,是从理论的高度分析解决这两个层面的实际问题,去创造美、宣传美。
我国公民日常交往的状况、问题及对策
奂平清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撰文,对公民日常交往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以及当前我国公民日常交往的现状和问题作了分析,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交往范围依然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公民交往趋于功利化;公民与社会团体联系缺乏等。作者认为应该逐步消除社会结构性因素对公民日常交往的制约,在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
权利冲突:一个不成为问题的问题
郝铁川在《法学》2004年第9期撰文认为,近年来,被法学界聚焦的权利冲突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是人们把权利本位绝对化导致的。任何权利都有特定边界,权利边界通过立法技术、司法解释、法律原则、公序良俗等是可以划定的。守望权利边界,就不会发生权利冲突;各种权利相辅相成,互不隶属,试图通过划分权利位阶来化解权利冲突,是徒劳无益之举。我们应该从权利本位转向权利边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