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外砸来的石头

2004-10-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彦文 我有话说

我的朋友卞毓方先生在北大讲课时,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什么石头掉到海水里,引起的反响最大?”有答巨人丢的石头,有答机弩发出的石头,有答悬崖上掉下来的石头,也有答火山爆发喷射出来的

石头……直到下课时,卞先生才说出正确答案:陨石。读田炳信的《历史不止一只耳朵:广东改革开放实录(1)》,我也颇有那种陨石砸入海水中的感觉。

中国自从陆上丝绸之路像秋天的瓜蔓一样枯萎之后,封建集权专制日炽,国事一日不如一日。后来,东南沿海出现了国运的光,无论是洪秀全、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还是孙中山,真可以说是:“万里山川龙土地,百年魂魄粤英雄。”1992年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晚年闪光的足迹,倾吐了他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政治叮嘱,这是有历史渊源的。所谓渊源就是,珠江三角洲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接触到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

小平的最后一次南方讲话,正是一颗重磅陨石,它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激起了巨大反响。《历史不止一只耳朵》的分量首先得益于其内容的分量和作者、编者对其内容的充分重视,其次,也得益于它新颖而创造性的写作方法。

这本书口述实录的写作方法,集中了诸多名家的才智和能量。如果把序和前言算上,本书共有19位重要人物的文字和口述。他们是那次历史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其话语多有现场目击者的分量。难怪这种方法已经成为西方一些国家历史研究的分支。比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单位就保存了张学良至今都没有全部披露的自述。《历史不止一只耳朵》这个书名,这句话,揭示出一种历史的真相。关于历史,胡适有一句名言:“历史是小姑娘,随你怎么打扮。”张爱玲有句名言:“历史是一个苍凉的手势。”而田炳信这句“历史不止一只耳朵”,从诗的意蕴和哲理内涵上讲,已经远远超过胡、张的那两句话,用它作书名,耐人寻味,精彩绝伦。

全书17章,每一章的写法与同类的时事政治书籍相比较,也有创新。即每章中间是作者和被采访者的对话,每章的开头和结尾是作者书写的文字。作者这些文字洗练如珠,浓缩如铀,像诗歌,更像散文。因此,我认为这是一种文体创新,暂命为“历史现场散文”。中国文坛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风云游荡,小说已从先锋转向写实,散文从文化大散文转入“记忆文学”。现在又出来个“历史现场散文”,在散文的承载上增添了当代人对当代历史的记叙。业已存在过的那些人和事太“酷”了,用不着杜撰和向壁虚构,只要忠实和真诚地记录就很生动了。

心胸和器量小的作家,容易忽略经典作品百科全书式的特质。但凡经典作品对某个时代有着全景式的扫描和透视。像《史记》、《红楼梦》等经典莫不如此。通过它们,我们对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民俗风情等,都有了身临其境般地了解和观察。鲁迅以全中国人的存在为自己的创作素材,而张爱玲仅以一个阶层的存在为自己的创作素材。由此可见,大手笔和小手笔,经典和非经典作家的不同。田炳信最近出版的两本书(另一本是《邓小平最后一次南行》),都具有一种全景式扫描和透视时代的特点。时而从微观上开掘,把一滴水、一束光放大来看;时而从宏观上把握,把一个大场景定格为盆景,治大国如烹小鲜。思路开阔,纵横捭阖,智慧飞扬,妙语联珠―――仿佛渔民在朝霞中收网,生猛海鲜不住地在水面上跳跃。全书犀利机敏的评点有启迪心智的作用,丰富翔实的史料有珍藏价值。

《历史不止一只耳朵:广东改革开放实录》田炳信著广州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