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传媒时代:作家如何面对(图)

2004-10-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熊召政 我有话说
熊召政,1953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英山县。初中毕业后,先入伍,后下乡。1981年调入湖北省任专业作家至今
。其间任《长江文艺》副主编,1985―1989年担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入武汉大学首届作家班学习两年。1979年创作的政治抒情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获全国首届新诗奖,已出版诗集五部,散文集两部,报告文学集两部。诗歌及散文获各种奖项多次。此后于1993年开始,历经十年潜心创作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一经问世,便获得海内外读者的一致好评。该书已获得湖北省政府图书奖、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等多种奖项,并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由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视和电脑的普及,我们的世界已进入了传媒时代。上世纪80年代之前,以书刊形式作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文学,一直处于传媒的中心位置。文学作品拥有大量的读者,并因此能够对社会生活以及国民的道德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个时候,作家因为所担当的历史责任而备受人民大众的关注。换句话说,作家生活在光环中。不管作家本人经历了何等的政治磨难和命运的坎坷,作家与作品的双重尊严,一直能够在广大的人民中得到足够的尊重。但是,这种情形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改变,电视和因特网所代表的传媒时代,以其不容抗拒的巨大力量,对我们固守的传统的人文心智进行了无情的挑战,或者说残酷的解构。

因此,我们的文学陷入了困惑。这种困惑表现为 一、文学作品的读者正在急遽减少,大量平庸的电视节目和因特网上的游戏,减少了青少年们阅读的兴趣;二、即使是阅读,也从过去的学习和思考,变成了现在的娱乐与消遣,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之为“读图时代”,因此,对于那些需要用心灵来品享的纯文学作品,一部分读者产生了阅读障碍;三、文学的一些诸如承担指导生活以及为社会思考的责任等重要功能正在丧失,使文学疏远了社会的主流生活而日益边缘化。

面对这样的困惑,以写作为职业的作家们从最初的惊愕中醒来之后,首先感到痛心疾首的是,他们一直引为自豪的精神优越感正在丧失,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丧失还使得他们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面对这种困境,我们这些从80年代走过来的作家们,产生了刻骨铭心的隔世之感。但是,我们无法回避,我们必须作出选择,要么迎合这个时代,要么固守过去的荣光,与那些在已经消失的年代里创造过辉煌的文学大师们,一起守候文学的尊严。

事实上,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无法选择时代的时候,作家队伍的分化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一部分作家重新审视文学的作用,试图找到新的文学生存的方式;一部分作家则很快地适应传媒时代的市场需要,不惜放弃文学的高雅,而进入媚俗的创作活动中;还有的作家对传媒时代始终怀有抵触情绪,他们无法改变现状,因此备感孤独和无奈。

对新时期的无远弗届的传媒的力量,我无法从情感上接受它,却也无法拒绝它。在传媒时代,技术改造了我们的艺术,因为技术的发达,导致我们艺术的想象力日渐萎缩。这一点,在电影与电视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我们仍应清醒地看到,电视剧在中国的观众如此之大,是任何一部畅销小说都无法比拟的。理智告诉我,电视剧是传媒时代文学最普及的表现形式,但今天的电视剧,虽然不能说乏善可陈,好的作品却也的确不多。这是因为中国的主流作家们,还没有认清文学的主要传播方式已经改变。因此,也就没有打算利用这一方式表达文学的理想。

我想,时下作家之轻视电视剧的写作,同宋元之后的文人轻视民间的话本写作一样,在传媒方式变更的转型期,多数文人都不会对新的文学样式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也不可能给予更多的关照。我提出这一问题,乃是因为这是一个至少在我看来是一个作家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既然我们已置身在传媒时代,我们就得认真思考,如何在新的社会形态下,承传文学的薪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