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经开工,要把大半位于故乡南阳市淅川县的丹江口水库的水调到北京,能在北京喝上家乡的水,那是一件多么让人意外的事,心里的那份高兴自然越聚越多,就生了回去看看水库和未来的引水渠的心。盛夏时节,我愉快成行,登上了南去古城南阳的火车。
终于站到了水库岸边。尽管我
我由史料中得知,修建丹江口水库,将汉江水调往北方的设想,是早在1953年由毛泽东提出来的。汉江是一条水资源十分丰富的河流,可它同时又是长江主要支流中洪水灾害特别严重的河流,从1822年至1967年的146年间,干堤和主要支堤溃口73次,基本上是每两年一溃,1935年7月发生的特大洪水,造成中下游一片汪洋,有8万余人被淹死。兴建丹江口水库,既可以解决汉江的洪水灾害,又可以实施南水北调,解决华北的缺水问题。丹江口水库的正式修建,始于1958年9月1日。当时,豫鄂两省的10多万民工投入工程建设。整个工程动用土石方的总量,若按宽高各一米堆砌,可沿赤道绕地球一周。
为了修好丹江口水库,实现南水北调的设想,位于水库北侧的南阳人民付出了极大牺牲。仅在建设水库大坝的过程中,南阳所属的淅川县就有49名民工在施工中牺牲,有数十人受伤致残。在修建南水北调中线的陶岔工程时,南阳所属的邓县(今邓州市)有141名民工牺牲,2200位民工致残。这两县死伤的民工人数,抵得上一场小型战争了。
淅江县人民为了建成水库,在经济上也承受了极大的损失。水库蓄水后,淅川县辖区内淹没了包括县城在内的7个区镇,累计迁移1314个生产队,近21万人,动迁人口占当年全县总人口的49%;淹没总面积近5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8万余亩,占当年全县耕地面积的31%;拆除公房、集体房和民房近13万间。在这巨大的损失面前,淅川县人民没有抱怨,他们觉得用这些损失换取华北人民对水的急需,值得!
邓县人民为了修建南水北调500个流量的陶岔渠首和引水渠。从1968年12月开始,自筹粮、柴、钱、物,为工程开工做准备,搭建了近六千间工棚,修建了二十多公里公路;1969年1月开工后,又先后出动六万余人,自筹粮、钱、物进行土石方开挖。那是一个粮和钱都奇缺的年代,成人一年分不到三百斤粮食,得到一分钱便能买两个鸡蛋,就是在粮和钱如此金贵的情况下,在工程进行的六年多时间里,全县百姓勒紧裤带,共向工地支援粮食九千万余斤,现金一亿多元。
为了南水北调,早在许多年前,南阳人民就做了他们能做的一切。
当南水北调工程决定全线上马后,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位于库区沿岸的淅川县和其他两省几个县市的人民面前:土地被淹面积扩大,一部分人的家园需要再次搬迁。
按照设计要求,为了保证将来所引的水能顺利北流,丹江口水库大坝将加高14.6米,把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了170米。这样,仅淅川一县就新增淹没面积22.96万亩,占工程总淹没面积的47%。全县需动迁人口14.3万人,涉及11个乡镇,177个村。此外,还有房屋、道路、输电线路、通信线路、广播线路和各种水利工程等,直接损失接近40亿元。间接的损失也不小,调水后丹江水利枢纽发电量将锐减,淅川将失去因初期工程所受到的损失国家对淅川的政策性补贴,失去享受直供平价电的优势。
面对这些重大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在今天这个物欲高涨的年代,淅川县人当然可以表示出不快,当然可以讲价钱。但他们没有,我在库区沿岸见到不少已被通知准备搬迁的人,他们都能心境平静地面对人生这一巨大变化,他们共同的说法是:搬就搬吧,当初建水库就是为了南水北调,咱不搬国家就调不成水,总不能看着北方的百姓喝不上水吧?那么多人倘是因为缺水着急,咱就是住在原地心里也不好受……
眼下,国家为搬迁已经派人对各家的房屋进行了统计和丈量,做了给予一定补偿的允诺。但谁都知道,这种补偿与人们当初建造家园时的投入相比,是远远不够的。不过,人们也都能想得开。我到准备搬迁的人家去同他们聊天,他们说,当年,第一批搬迁的人家每家人不过得补偿几百元,如今虽然正式的补偿标准还没下来,但可以肯定比过去好,国家也有难处,互相体谅吧……
我在水库周围预备淹设的地区察看时,不止一次地走进老百姓的家里,他们家里摆设的简陋让人看了很是心酸。他们多在当年水库最初蓄水时已迁移过一次家了,那次移民的结果已经使他们每家的元气大伤,人均耕地变得很少很少,又因为这些年不断有消息说要继续迁移,他们也不敢搞家庭建设,所以大多数人家里只有一点最简单最必须的用物,有的人家里的东西比游牧的牧民的家当还少。可他们依然活得乐观,他们总是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
的!南阳的老百姓都知道,库里的水要在2008年送到北京。如何保证库中水的质量,保证日后送往北京的水是纯净优质水,这是南阳人一直在想的问题。为此,他们十分注意库区周围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封山护林、种树种草以利水土保持,是南阳人一生在做的事情。环库的山坡上,到处都是莽莽苍苍的树林,蓄意毁林的事在这儿绝少发生。你沿库区岸边的公路驱车前行,眼前会晃过一个又一个“封山”的警示碑。你站在渠首闸向四周望去,只见远近的渠坡渠堤上,到处都是碧草青青绿树森森。南阳军分区还专门动员民兵,在渠首附近建了千亩国防林以做示范。淅川县有一个王家井村,村民仅2002年就种了四百多亩的树,2003年又种树五百多亩。
不让污水进水库,不把污染物倒进水库,是水库沿岸百姓们早就养成的习惯。你不论到哪个村子哪个乡镇,都不会发现有污水管道通向库里,更不会发现有垃圾堆倒在水库岸边。老百姓们说,预备让人喝的水,弄脏了那是坏良心。自然,不让生活污水向低洼的库区流,就要想出处理它们的法子,岸边的百姓们自觉承受了这一负担。
禁止在水库沿岸建立易造成污染的小型工厂企业,这是南阳从市到县到乡镇一直坚持的原则。这里的人们就发展手工业,几乎每个村里,都有人在手工编织丝毯;在搞手工刺绣;在用手工搞石雕产品。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我特别想诌上几句顺口溜,献给我的故乡人:曾付血汗情无限,换得碧水映蓝天,静待引渠地上伏,悠然北上润心田。以此,来表达我对他们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