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前瞻:蓄造“动力源”
位于沂蒙老区的临沂市,正谋求新的崛起,打造文化古城、商贸名城、江北水城,需要巨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资本。充当沂蒙老区发展的“动力源”、“发动机”与“人才库”,临沂师范学院的办学理念应运而生。
拥有1000万人口的临沂市,人力资源丰富
实施“万名村长培育工程”,培养出的一大批“领头雁”活跃在村村寨寨。与此同时,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遍地开花,为老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知识与科技的力量,正潜移默化地引领着崭新的价值观念、文明的生活时尚和科学的生产方式。
蓄造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党委书记徐同文博士足迹踏遍山村草崮,深入调查研究,他主持的“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成为国家级立项课题。地理与旅游学院提交的《发掘与建设:建立大沂蒙旅游规划圈》的报告被列为当年市人大会议的重点议案,经过成功运作,使有天然氧吧之称的蒙山成为旅游胜地。
挺立前沿:启动“引擎力”
每逢节假日和周末,临沂师范学院的教授们纷纷走出高楼深院,奔向自己的“联系点”;而乡镇企业的老板也见缝插针地来到学府“攀亲”,和教授们“结对子”。当地政府官员也把教授们当作“智囊团”,临沂市所辖的九县三区政府全部与临沂师院签署了协议,借助他们的智慧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如何建设当代商城?教授们献计献策,召集来各路“诸葛亮”,一个个高层研讨会、一本本策划书,催生出投资过百亿元的澳龙物流城、华药集团城、香江商贸城。
五百教授下沂蒙,在山村草崮间开展科学研究,推广科技成果,传播先进理念。信息学院的毛红旗教授为“大蒜之乡”苍山县设计了储藏冷库自动温室控制仪,为郯城县一家工厂研制出机械造纸自动控制系统,仅此两项技术,每年就为当地创下一千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化学系吕庆淮教授研制的“稀土改性多元复混肥”被一台商看中,要以600万元的高价买走这项专利,他却把技术留给了当地一家公司,现在该公司年产规模5万吨,每年可实现产值6000万元,实现利税700余万元。化工实验室建设的临沂出口食品国际标准化验中心,为临沂农产品深加工打开了国际通道,使临沂新增外贸出口额近1亿美元。
4年来,临沂师院有295项面向区域经济领域的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省部级和市厅级立项,举办管理培训报告会400余场。他们追踪社会需求设立专业,毕业生就业适销对路,许多单位早早地来校抢人才。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侧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100%。
把握走势:构筑“辐射网”
构筑辐射千家万户的“科技知识网”。党委书记徐同文把自己的工作站设在孟良崮下的孙祖镇,抽空就带领专家、教授前来。在他的倡导下,100多个工作点撒在蒙山沂水间,服务触觉延伸进千家万户。
洙边镇的农民种植茶叶,因科技含量低,市场空间窄小,教授们向茶农传授了先进的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一下子使这里的茶叶变成了无公害茶叶,茶叶的销售量接连翻番。在平邑县,因种植的马铃薯品种落后、产量低下、销路不畅,农民陷入苦恼中。摸清底细的生命科学学院引来加拿大优质马铃薯,新品种比本地品种亩产高出2000斤,而加工出薯条备受“麦当劳”的青睐,使农民的收入翻了3番,一时间薯条变成了金条。农林学院教授张金树研究的以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在临沂市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10多万亩,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当大把的钞票装进口袋时,老百姓亲切地称临沂师院的教授们为“财神爷”。
在沂蒙山,人们已真切地感受到知识与科技的力量。临沂75%以上的县、乡干部前来参加培训学习,每年有近万名沂蒙子弟到这里读大学。政府和百姓也积极支持学校的发展,市政府筹资20亿元全面启动了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并主动承担硬件建设,使学校集中精力建设软件,把财力和精力用在学习资源建设上,教学设备值增幅连续3年居全省高校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