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第二周的一天,北京大学的老校长吴树青
在清华大学,一项几年来都在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精神状态”打分平均达到88分以上,高于全校其他被评估的教师。
为了发挥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北大、清华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改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摆在重要位置
清华大学的老校长蒋南翔曾经作过这样一个比喻 一个人要从清华大学出发去颐和园,除了要不停地走路外,还要经常抬起头来看一看自己是否走错了方向。如果方向错了,越走就离目标越远。这个比喻深刻地说明了青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重视自己的政治方向和人生目标。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极为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其作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的重要阵地。在这两所学校,学校党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校党委的许多成员或参与课程设计,或亲自给学生讲课,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学校的重视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北大和清华已成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成为学校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
在创新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
在校党委的重视下,多项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的教学创新工作在北大和清华展开。
清华大学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他们编写了一系列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本,如《民族复兴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实践表明,学生不是不爱读理论书,最主要的是这些书要有可读性,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有时代感,能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现实力量;有针对性,能回答学生在思想成长中的实际问题;有前瞻性,能够引发学生对当代问题的思考。”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教学部主任艾四林教授说。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占安指出,许多大学生都具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积极性。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真正地进入到他们的头脑中,变成他们能够理解、接受和喜欢的东西。为了适应大学生的需要,几年来,他们逐渐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以教学组式的教师组合方式为例,教学组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为主,同时从其他院系以至超出北大的范围选聘多位专家、学者。这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们反映,由过去一位教师从头到尾讲课变成了由多位专家轮流授课,使他们有机会听到许多高水平的教授讲课。
两所院校还不断改善教学手段。北京大学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清华大学为配合教学制作了《路》、《两院院士谈哲学》、《当代资本主义》等录像片,均在教学中取得了好的效果。
着力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北大、清华努力在教学中提高科研含量,使学生在研究型的学习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那种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不可能在学生的心中有较高的地位,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难以收到好的效果。”陈占安教授说,为此,北京大学近年来下大力气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其效果是 一方面,教师对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有了自己的研究和理解,从而在教学中更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以至让他们真正理解;另一方面,学生不仅实现了传统的“学会”,同时还做到“会学”,提高了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型教学并不是在课堂上做几次讨论就可以了事的。据艾四林教授介绍,为了提升研究型教学水平,清华大学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老师既要讲授正确的思想观点,又不是简单地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而是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对重大的理论问题、现实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有研究兴趣。
研究型教学使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据清华大学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在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一课准备论文期间,86.3%的同学认真学习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83.5%的小组查阅了30-40万字的论文资料,63.1%的小组读了20-40本参考书籍。不仅如此,学生们还主动地走出课堂,就有关问题请教专家,还深入农村、厂矿、机关进行调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使他们加深了对科学理论的理解,同时还增强了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