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戏剧改革的先驱

2004-10-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梅绍武 我有话说


梅兰芳会见美国威尔逊总统夫人(中)

近日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十集大型纪录片《梅兰芳》,对先父一生所走过的不平凡的生活和艺术道路做

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评论,播出后,深受观众的好评。

先父梅兰芳一生对祖国文化艺术的贡献,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下列两方面。

首先,他是一位尊重传统、善于继承并勇于创造革新的演员,生前在一大批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和亲友同行的协助下,孜孜不倦地改革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终把“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等演技融于一体,开创了戏路宽阔、刚柔并济的“花衫”行当。他依据京剧艺术规律,遵循“移步不换形”的理论原则,改革唱腔,增添音色浑厚的“二胡”伴奏,设计绚丽多彩的新颖舞蹈身段,改进化妆、服饰和人物造型,净化舞台,增设灯光,扎扎实实地进行了戏剧改革。

他曾说:“戏剧前途的趋势是跟观众的需要和时代而变化的……我要走向新的道路,去寻求发展。”因此,他在青年时代就曾以社会时事为题材,编演了反映妇女受压迫、婚姻不自由和反对迷信的《孽海波澜》、《宦海潮》、《一缕麻》、《邓霞姑》和《童女斩蛇》等时装新戏。22岁起又首先编演了古装新戏《嫦娥奔月》,并首创京剧中的红楼戏:《黛玉葬花》、《晴雯撕扇》、《俊袭人》等戏,随后又编演了《天女散花》、《西施》、《洛神》、《麻姑献寿》、《霸王别姬》、《太真外传》等十余出剧目,开创了古装歌舞剧的新路,使优秀的民族舞蹈在京剧舞台上大放光彩,令观众耳目一新。

他由于认真钻研古典文学、绘画和雕塑、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俗学、音韵学和服饰学等多方面的祖国传统文化,并把这些知识融入他的艺术,从而创造了大量优秀剧目。可以说,在中国戏曲发展上,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把京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创造了为数众多、仪态万方的中国古代和近代妇女的优美形象,诸如穆桂英、梁红玉、花木兰、韩玉娘、萧桂英、赵艳容、杜丽娘、杨玉环、林黛玉、白素贞、虞姬、西施、洛神、天女、嫦娥、林绍芬、邓霞姑等人物,其中有的是充溢浩然正气的巾帼英雄,有的是理性抗争的平民弱女,有的是反男尊女卑的坚强女性,有的是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或神话传说中的仕女和天仙。这些人物都体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和鲜明个性。但是,梅兰芳在舞台上又并非单纯模仿她们的一姿一态,而是艺术地再创造,刻意传达了中国女性的温柔、秀丽、高雅、坚强的特征。他在艺术创作中,善于辨别精粗美恶,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独特风格,一种具有追求美、雅致和崇高的意向。因此,欧阳予倩先生赞赏梅兰芳为“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乌兰诺娃推崇他是“美的化身”。

其次,早在上世纪初,他就抱定要向海外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宗旨。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经常在北京无量大人胡同寓所接待仰慕他的外宾,这些西方人士当中包括各式各样的游历团,后来甚至扩展到当时社会各界的精英人物,诸如瑞典王储夫妇、美国威尔逊总统夫人、英国作家萨默赛特・毛姆、美国哲学家杜威、英国思想家伯特兰・罗素和奥地利小提琴家费里茨・克莱斯勒等人。有人统计,他在那十几年里共举行过80余次茶会,接待了六、七千人之多。后来他又率团多次出国访问演出,先后于1914年和1924年两次访日,1930年访美,1935年访苏,获得盛誉。他不但使京剧艺术跻身于世界戏剧之林,给予不少外国戏剧家以启迪或影响,而且也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正确了解。

1935年,他在苏联演出结束后,还曾到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埃及和印度等国观察戏剧和歌剧,从而结识了众多国际知名的艺术大师、戏剧家、作家、歌唱家、舞蹈家和画家,同他们切磋艺术,交流心得,建立了诚挚的友谊。这些国际友人当中包括高尔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丹钦柯、爱森斯坦、夏利亚宾、乌兰诺娃、斯达克・杨、贝拉斯科、卓别林、罗伯逊、范朋克、玛丽・璧克福、萧伯纳、詹・马・巴里、戈登・克雷、皮斯卡托、布莱希特、嘉丽・古契、泰戈尔、难达婆薮、青木正儿、尾上梅幸、坪内逍遥、守田勘弥等人。就结识外国文艺界人士之多而言,中国文艺家至今似乎尚无人超过梅兰芳。

在国外一次招待会上,梅兰芳曾意味深长说:“中西的戏剧虽不相同,但是表演却可互相了解,艺术可贵之处即在于这一点,所以‘艺术是无国界的’一句话,诚非虚言,现在的中西戏剧有一个相接触的机会,我很希望不久即有新的艺术产生,融会中西艺术于一炉。”他一生为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说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一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先驱,一位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民间使者。

梅兰芳虽已去世40多年,他的表演艺术的传承和研究却一直没有中断。正是:梅质兰魂永芳香,音容笑貌五洲存。


《洛神》


《穆柯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