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建院校要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关系

2004-10-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达轩 我有话说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进行结构布局的调整,诞生了许多新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在一开始组建的时候就遇到了扩招的压力。毫无疑问,不加限制的规模扩张必然会影响质量。新建的高校如何做到兼顾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能否做到既扩大规模又提高质量?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一、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

量观和发展观,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关系。在目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学费是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高等学校的主要资金来源,许多学校只得靠扩大规模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是目前高等学校规模扩张的直接动因。这样做的结果是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损伤为直接代价的:从社会效益言,教学质量低下,毕业生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科研产出少,影响到学校的社会评价和教育水平。从经济效益方面看,由于质量的低下,无论国家还是个人投入的教育成本都未获得所期望的教育回报,这又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是经济上的最大损失。

新建高校一定要从这种误区中走出来,不在“做大”上打主意,而要在“做强”上下功夫。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高等学校之所以著名,并不是著名在规模上,而是著名在实力强大上。高等学校在新建的时候就应该克服浮躁心理,克服短期行为,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合理定位,苦练内功,努力提高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

二、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上下功夫,提高学校持久的竞争力。中国高等教育同世界高等教育的最大差距是现代大学制度上的差距。新建的高等学校应针对自身的情况,从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关系问题、依法治校与学术自由问题、公平竞争与人才环境问题、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问题、学生的自由发展与激励机制问题等许多方面进行改革。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要做的事情很多。世界上虽然有先进的经验,但我们不能简单模仿外国。国情不同,人文环境不同,大学的历史和传统也不同,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方针和策略。如果我们真正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就会大大激发校内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迅速提高管理效益。

三、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在规模扩张中,生师比急剧扩大,教师授课负担加重,影响教学质量的现象正在高校蔓延。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同时,始终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

一些研究型的重点大学,都特别重视本科教学,比如要求教授、特别是著名教授要到一线给本科生上课,不少学校给上本科课程的教授以特殊的工作津贴等等。新建的高等院校一般都是以应用型为主的教学型高等院校,离开了教学,学校就失去了根基,更应该向那些著名大学学习,把教学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建立健全高校内部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体系。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对教学过程的质量进行监控。鼓励教师探索各种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人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增强责任心,讲究职业道德。通过教师的自我约束、同行监督,配合学校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在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双重作用下提高教学质量。

四、树立“企业精神”,讲究成本和效益。在校内的经济管理上,要做到在办学中引入市场经济的成本概念进行管理,讲究资金投入和产出的实际效益。新建的高等院校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在经费特别短缺的情况下发展壮大,除严格遵循教育内在发展规律、按教育需求运行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脉搏,将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校长要像总经理那样进行基本目标、方针政策和办学策略的总体设计。要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对校内有限的资金统筹安排,合理利用。要对组织的活动进行总体控制,以确保学校一切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按照固定资产的年限进行折旧,按照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划小经济核算单位,使增收节支成为每一个职工的自觉行动。

上述这些矛盾,都是发展中的矛盾。因为发展,才带来规模问题;因为发展,就需要资金,需要资源的优化配置;因为发展心切,可能以眼前的目标代替了终极的目标。新建的高等学校最关键的是要在发展中不要迷失自我,应该牢记高等教育机构这一社会组织对人类历史发展、对国家民族振兴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牢牢把握前进的方向,逸世独立,横而不流,使学校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