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粮食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更是消费大国。确保我国的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而且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压力,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日前,中国工程院、民盟中央、九三中央、中国科协在京举办专题论坛
,本刊摘取部分专家学者发言,以飨读者。
张宝文 |
石元春 |
郭予元 |
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张宝文: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粮食生产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除了政策性的因素外,科技进步发挥了关键作用。育种技术的创新与突破,田间管理技术的改进与发展,病虫害防治手段的改善与提高,区域治理和环境保护技术的持续进步,引进技术的升级改造与推广扩散,加速了主要粮食作物的更新换代,推动了先进实用技术的创新、集成与推广。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20%提高到目前的45%左右。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经达到85%以上,塑料薄膜育秧、地膜覆盖、温室栽培、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等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特别是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突破,使得稻谷的单产从每公顷6000公斤提高到8000公斤以上。
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1号文件,相继推出了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一系列重要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这些措施的有力支持和各级农业部门的努力下,今年粮食生产出现可喜变化,夏粮总产扭转了连续4年下滑的局面,夏收小麦比去年增加25亿公斤以上,增长3%以上;早稻面积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局面,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53万公顷以上,增产13%以上,预计全年有望实现粮食总产量9100亿斤的目标。
尽管如此,我国粮食供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从全球范围看,随着全球人口的高速增长、技术增产边际效应趋减、粮食产量增长趋缓,2003年全球谷物产量低于消费量高达9300万吨,全球谷物储备已降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全世界有8.4亿人食物不足,2030年仍将有6%的人口面临饥饿困扰,全球食物供不应求的趋势将长期存在。从国内粮食生产看,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和人均占有量减少的新问题。粮食总产量已从最高年份的5.1亿吨跌至2003年的4.3亿吨。
与此同时,粮食生产所依赖的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四大粮食作物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仅为30%-40%,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不足40%,相当一批顽固性或爆发植物病虫害迄今未能根治,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加工利用技术相对滞后。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营养”粮食产品的需求,我国农业面临严峻挑战。
推行“紧缺资源替代”技术
石元春:2020年我国的粮食总产要想达到6.2亿吨,单产年均增长率则需由近十年的0.9%提高到2.6%。按水土资源现生产力水平测算,实现2020年的粮食增产任务,水的缺口约1200亿m3,耕地缺口3.5亿亩,资源的承载压力非常大。因此,必须推行“紧缺资源替代”技术,即通过科技和人力资本的集约化投入,提高资源生产率或以非常规性水土资源对常规性水土资源进行替代,以突破紧缺自然资源的约束。
水是不可替代的,但灌溉用水是可以替代的。水资源替代的方式主要有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灌溉节水),提高作物自身水利用率(生物性节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非灌区农艺节水),以及非常规水替代(低质水利用)四个方面。我国北方旱耕地面积7.37亿亩,南方旱耕地面积4.37亿亩。通过多途径替代节水的技术解决方案,到2020年,我国水资源替代的潜力分别为: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灌溉节水)450亿―500亿m3,提高作物自身水利用率(生物性节水)500亿―600亿m3,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非灌区农艺节水)350亿―450亿m3,非常规水利用(低质水利用)80亿―120亿m3。
土地是不可替代的,但粮田是可以替代的。我国耕地中,低产田占41.6%,中产田占29.6%,高产田占28.8%。按类型和地区选择重点,每年改造200万公顷,共2000万公顷相当于600万公顷或0.4亿吨粮食增产能力的替代。同时,我国超级稻每年可新增0.4亿吨的生产能力,超级玉米每年新增0.4亿吨的生产能力,此外,4000万亩水域具有0.3亿吨粮食当量和木本粮食具有0.2亿吨粮食当量的替代。因此,以紧缺资源替代概念与技术“寓粮于田”、“寓粮于技”,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完善生物灾害预警体系和技术装备
郭予元 :生物灾害是造成粮食品质和产量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频繁出现灾害性气候条件以及不合理的种植制和生产管理加重了全球病虫害的发生。目前世界上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马铃薯、大豆、棉花和咖啡―――这8种主要作物每年因有害动物、病原物、杂草造成的产量损失合计达42.1%,比1967年高出7.2%。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作物病虫害年发生面积为1.87亿公顷次,2003年发展为3.5亿公顷次。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气候、耕作制度的改变,有害生物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必须随时关注有害生物发生的新动向,及早防范,努力做到可持续控制生物灾害。
我国应完善生物灾害的预警体系和技术装备,提高中、长期预测预报的能力;加强监测、预测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发布手段,提高长期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率;有计划地种植抗病虫害作物品种,利用天敌,以及我国农作物耕作栽培制度和作物布局复杂,容易发掘生态调控的潜力,增强对生物灾害的可持续控制;采用远缘杂交、组织培养、转基因育种和诱导抗性等技术,加强品种的抗性;进一步增强创制与环境相容的新农药的能力,自主创新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的新农药,尽快取代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加强化学农药的管理和安全使用的宣传力度,实现生物灾害防治与优质、高产、高效、安全、营养的粮食生产目标的统一,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整理王海磬
人物素描和平
刊头篆刻王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