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活力

2004-10-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冷明祥 我有话说
医术为“仁术”,从医者必须坚持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的结合。医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医务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因而必须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医务道德的培养。南京医科大学联系医科院校的实际,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博爱”校训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抓手,使
原本出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活力。

增设人文课程营造人文氛围

学校为了支撑人文社科教育的开展,将社会科学部与公共事业管理系合并,创办了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中唯一一所医政学院,成立了伦理学、心理学、哲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自然辩证法与医学史、德育与美学等教研室。并积极引进管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加强人文社科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学校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开设了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医患沟通学等医学人文课程,并规定为必修课。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一方面组织编写了《医务道德》、《当代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等教材,教学中结合医德实例进行剖析,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谈心得体会,以启发学生进行医德问题的思考,逐步树立医务人员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职业道德。

另一方面,增设了社会人文科学类选修课,全部采用网上选课的办法,并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完成4个学分的社会人文类选修课才能毕业和申请学位。这些选修课90%请外校专家、教授授课。近3年,学校面向学生开设科技文化讲座218场,先后有多位两院院士、博导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让学生直接感知大师的学识和风采,从中汲取人文精神的营养。

以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为渠道,融入人文精神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是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只有把人文精神贯穿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之中,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医学与人文的融通。学校解剖学教学所用的尸体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遗体捐献者,每学期,解剖学开课、遗体使用之前,师生首先向支持医学教育事业的遗体捐献者鞠躬、默哀。学校把遗体接收室建成伦理教育馆,用于宣传遗体捐献,弘扬捐献者的高尚精神。在南京市红十字会和学校支持下,医学生与“遗体捐献志愿者之友”协会建立了联系,定期走访“志友”,为“志友”开展医疗保健服务,已成为学校青年学生“志愿者”届届相传的社会服务项目。学校还开设了“科学―人生”讲坛,请本校知名教授讲人生感悟,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很多学生表示要像老一辈那样“博学至精,明德至善”。

多年来,学校教职工自觉坚持教书育人,深入持久地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以“师生共建校园文明”为主要形式,把育人贯穿于日常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之中。学校先后召开四次“三育人”经验交流会,评选表彰了20个先进集体和近100名先进个人。自2001年起,学校陆续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10处建立了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学校自2000年以来,连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和“江苏省文明单位”。

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人文精神教育

南医大党委书记陈国钧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高校是文化传承的圣地,从医学生的成长来说,优秀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更为重要,医学是“仁学”,也是“人学”,为的是解除人的病痛,体现人文关怀。中华文化―伦理道德―医德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医学与人文融通更具有深厚基础。于是学校积极倡导学生背百篇唐诗宋词、唱百首优秀歌曲、读百部优秀文学作品等,特别是要读《大医精诚》、《朱子家训》、《希波克拉底誓言》、《论语》等。

采用名人讲座、读书报告会、名篇(英文)朗诵会、大型歌会以及专栏、校报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传播和交流。用“格物”、“知信”、“达贤”、“明德”等传统道德培养学生修身养性、静心读书,调整浮躁与急功近利的心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感恩意识,以“感恩教育”激励学生,通过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开展“为社会献爱心”活动等,培育学生感恩党、感恩社会、感恩父母的健康情感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许多父母收到子女的感恩信,激动不已,感觉子女进了大学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

近几年来,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已连续受国家级表彰和省级表彰各6次。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社会充分肯定和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至今都在95%以上,毕业生追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综合评价为优良的毕业生达90%以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