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宁:城市建设重速度更重民生

2004-10-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杨茗翔 我有话说

“南宁速度”令人钦羡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临近,南宁市区最大的一座立交桥――竹溪大道―民族大道立交桥日前终于撩开了美丽的“面纱”。这个总投资1.89亿元、被称为“大地音符”的立交桥,共有17座桥梁、164个承台、172个墩台、522根桩基、83089方混凝土。

谁能想到,这样一

个大工程,建设过程只用了6个月!建设者们凭着巧干、硬干,创造出令人钦羡的“南宁速度。”

“南宁速度”还有很多注解:2002年,南宁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城市建设管理“136”目标 即“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 ,城市建设开始提速。当年,南宁总投资50多亿元,建设快速环道等118个城建项目,顺利实现“一年一小变”的城市建设管理目标。

2004年,南宁城市基础建设再投入122亿元,实施178个项目。在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即将举行之际,同时建成启用36项重点工程项目,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行营造了一流的投资环境。

绝不制造拆迁之痛

城市建设提速的背后,是拆迁力度的前所未有。近两年来,南宁市共拆迁各类建筑200多万平方米,涉及1.6万余户群众。然而,被强制拆迁和上访的案件却很少,更没有发生过一起因拆迁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绝大部分拆迁户积极配合,有的还主动提前搬迁。

市委、市政府在拆迁过程中遵循的三条原则: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利益,补偿措施依法到位和高度重视群众呼声。

为解决被拆迁户的去向问题,南宁市较早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除积极支付拆迁补偿款,还把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列入为民办实事的主要项目之一。针对困难群体出台了房屋拆迁补偿最低保护单价,现又在修订政策,拟增设一个最低保护总价,以保证原房屋居住面积少、人口多的住房困难户能买得起经济适用房。

如何保证被拆迁房屋价值既不“缩水”,也不“注水” 南宁市加强了对评估机构的管理,从全市30多家具有房地产评估资格的机构中选择具备一定资质等级、评估技术规范、社会信誉好的机构向社会公布,由被拆迁户投票选择评估机构。

为了保证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到位,不被层层截留,南宁市建立了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监管制度,严格把补偿资金到位作为核发拆迁许可证的条件之一。

“建设中国绿城南宁,使之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这是目标,更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考虑的必须是,让市民从中受益,而绝不给群众制造拆迁之痛。”主管城建的南宁市常务副市长陈瑞贤说。

关注市井民生

10月22日上午,在南宁市开了6年出租车的陈师傅带上几位老街坊,兴致勃勃地驾车穿过新建成通车的永和大桥、沿江“堤路园”江堤、竹溪大道――民族大道立交桥……短短一年内城市所发生的新变化,让这些老南宁兴奋不已:“许多老地方都认不出来了。政府又为我们老百姓办了好事实事。”

南宁市全面实施城市建设管理“136”目标以来,每逢有重大城建项目竣工,人们便会自发兴起一股“市内自驾游”,人数最多的一次是2002年7月1日,南宁市第一条城市快速环道建成通车,一周内数万市民游览全长40公里的快速环道。

城市建设如此牵动民众,是因为所有这些项目都涉及到市井民生;群众给城市建设投“满意”票,是因为城市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是普通百姓。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南宁市市委书记李纪恒认为,城市建设重在以人为本,创造最适合人居住的环境,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市民生活质量。

基于这一理念,南宁市在城建过程中,没有局限于做“门面”工作,而是把触角延伸到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就特别注重选择道路交通、住房建设、防灾治污等与市民工作生活最为密切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重点建设,解决人们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从2002年开始,经济适用房年平均完成2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近180条小街小巷路面和排水改造、维修改造130多条小街小巷的路灯,改造了一批公厕,建设了一批无障碍人行道等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